重庆市鼎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华琼:一坛冬菜酿出产业新生
李华琼展示冬菜制作技艺。记者 毛双 摄
近日,一场亲子实践体验活动在大足冬菜博物馆举行,李华琼作为“大足区冬菜酿制技艺”传承人热情地接待了访团,不仅现场教授大足冬菜的制作技艺,还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和品尝冬菜饺子。
这一切,李华琼乐在其中。除了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她还是重庆市鼎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11年来,在李华琼的带领下,“宝顶牌”冬菜“起死回生”,公司还发展起集生产销售、加工体验、学习参观等为一体的大足冬菜农文旅综合项目,每年接待近10万人次参观、学习、选购;“宝顶牌”商标被评为“重庆老字号”“重庆市著名商标”……
这样的成绩让李华琼很欣慰,她坦言:“如果重回11年前让我重新做决定,我不会选择农业这个赛道,因为不了解,经历了太多困难。”李华琼淡然一笑,“但看到孩子们来了解冬菜、体验非遗制作技艺,那么多农民兄弟靠着冬菜增收,大足冬菜的名气一天比一天响,我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生意场打拼多年
积累丰富“创业经”
李华琼是大足区回龙镇人。1979年,高考失意的她在当地做了一名幼儿园老师。
1981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她决定改行做服装生意。原因很简单,她感兴趣,而且那时她与丈夫郑夕周刚定亲,郑夕周学的手艺就是做衣服。
“父亲很支持我做生意,他对我说‘凭借你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很快,李华琼的父亲就在镇上为她赊购了一批布料。
仅仅跟郑夕周学了两个星期,李华琼就能自己用缝纫机做衣服。两人一起做,一天能做10来件,一个星期便用所有的布料加工了80多件。
一切准备就绪,两人靠着借来的40元车费,带着加工的衣服启程前往云南。不料,汽车行至四川凉山州突遇塌方,不得不就此歇脚。期间,李华琼和郑夕周决定拿几件衣服到街上“碰碰运气”,没想到很快便卖完,80多件衣服几天时间便被一扫而空。
“除去成本,第一次我们就赚了80多元,这在当时已经很多了。”李华琼说,后来生意越来越红火,不满足于自己加工,他们还去成都批发成衣销售。
接下来的16年,凉山州成了李华琼和郑夕周服装生意的“根据地”。期间,两人结婚生子,还在老家盖起了新房。
1996年,市场上兴起“10元三样”的销售模式。夫妻俩看准商机,从龙水市场批发进货,开着三轮车,在四川南充、宜宾等地摆地摊推销商品。
“‘10元三样’生意也很好,在摆地摊的那段时间,我还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后来还成为了我在批发市场的顾客。”李华琼说。
摆地摊生意虽好,但需要到处跑,经常是风里来雨里去。“要是有一个固定的摊位多好。”1997年底,她和丈夫在大足区龙水镇五金市场租下摊位,开始批发文化用品与日用品。此后,批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她又陆续买下几间门市……
2004年,在一次进货途中,一位朋友劝说她到浙江义乌“做面向世界的大生意”。经过思量,当天晚上她便“拍板”。第二天,李华琼带着家人和积蓄来到义乌,做的仍然是熟悉的文化用品与日用品批发。生意非常红火,李华琼租借的仓库从最初的80多平方米增加到如今的25000平方米。
“那几年,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做什么就成功什么。”对于做生意,多年来李华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她看来,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她重承诺,在顾客和供货商之间积攒了很好的口碑。
50岁返乡再创业
重振“宝顶牌”冬菜困难重重
李华琼和大足冬菜结缘在2013年。一天,同在义乌的同乡给李华琼带了大足的冬菜,拌着猪肉翻炒的香气,让李华琼至今难忘,也让她记住了包装袋上“宝顶”这个品牌。
同年,李华琼因为严重腰椎病回老家疗养,义乌的生意全部交给儿子打理。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华琼听说生产“宝顶牌”冬菜的公司出现资金断裂,即将破产倒闭。
“大足冬菜自然发酵,风味独特,是非常好的产品。如果这么好的冬菜品牌就这样消失了,感觉真的很可惜!”李华琼说。
于是,她产生了重振“宝顶牌”冬菜的念头。2014年,不顾家人的反对,李华琼买下部分成品、商标、车间,接管原有工人,成立了重庆市鼎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
那一年,李华琼50岁。在别人退休的年纪,她却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针对流动资金、广告、销售渠道等问题,李华琼开出一系列“处方”。缺资金,她就从义乌抽出现金。为了让产品“走出去”,2015年,她还带着“宝顶牌”冬菜去北京上央视,让其成为了央视网的优选品牌,还将货品送到义乌国际商贸城,力争大足冬菜能够“借船出海”走向世界……
2017年,眼见冬菜事业终于有了起色,李华琼趁热打铁,提出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研学观光等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发展思路,打算修建独立的现代化厂房。
就在她为此奔走期间,却遭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合伙人退股、丈夫郑夕周被检查出重疾、家里人的反对……所有的压力,李华琼一个人咬牙抗下,她白天医院、企业两头跑,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抹眼泪。
“我也后悔过。但既然选择了,不管有多难,就算是含泪咬牙,我都要把这个项目做下去。”李华琼说。
在她的坚持下,最终新厂房成功选址在龙水镇盐河社区。2019年,李华琼筹得资金,项目建设正式动工。丈夫的病情也有所好转。
守得云开见月明
冬菜做出农文旅大文章
在建设新厂房的同时,冬菜的生产加工,李华琼也不敢怠慢。随着大足旅游的持续升温,市场对大足冬菜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然而,冬菜的生产状况很难与当时市场需求同步。“当时厂里的生产技术很落后。就拿包装来说,以前一名工人每小时能包装100瓶冬菜,使用机器进行包装,一分钟就能完成100瓶。”李华琼说。
于是,李华琼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开始逐步把纯手工生产转化为机器设备生产,在炒制、包装、消毒等工序用机器代替人工,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在她的带领下,公司陆续开发出原味冬菜、下饭菜、调味品、冬菜礼盒等四大系列、3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上海、浙江、云南、贵州等地,甚至还远销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随着冬菜产业的发展,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截至目前,公司带动大足区珠溪镇、龙岗街道种植冬菜共8000亩。为了鼓励更多的农户种植,她优先收购确保收益,同时种得越多,收购价格也会高一些。
2020年,投资4000多万元、占地30亩的大足冬菜精品大观园终于建成。李华琼介绍,该大观园是集冬菜博物馆、冬菜美食苑、冬菜精品展区、冬菜加工体验区、冬菜贮坛观赏等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项目,每年接待近10万人参观、学习、选购。
不仅如此,“宝顶牌”商标还被评为“重庆老字号”“重庆市著名商标”,企业也获得“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市农产品成长型100强”“中国诚信典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11年的辛酸苦辣终于换来今天的收获。未来,我要继续做好产品和服务,让大足冬菜被更多人喜爱,把这项非遗制作技艺传承发扬下去。”李华琼说。
记者 毛双 特约通讯员 曾蕊 实习生 唐菁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