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传承中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2-02-14 09:25:52 浏览次数: 【字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断重视,川剧的发展迎来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刻。近年来,大足川剧传承人和爱好者们默默坚守,在教育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川剧进校园、川剧表演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川剧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但与此同时,川剧艺术市场萎缩,观众流失,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人才培养出现严重断层,大众对川剧的认知出现偏差等仍是无可回避的现实,如何让大足川剧传承成功突围,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如何,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川剧传承下去!”谭冬鸣说,这是自己和母亲的最大愿望,也是所有热爱大足川剧的人的共同心愿。

“师徒制”助力
  2016年以来,川剧成功走进包括米粮小学、城南创新小学、万古镇中心幼儿园等在内的近10所学校,并不断有新的学校表示希望引进川剧。能在短时间内有如此成绩,谭冬鸣的徒弟们可谓功不可没,也再次证明传统“师徒制”在当今川剧传承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师徒制是一种“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授方式,广泛应用于手工艺、艺术、体育、中医教育等行业中。徒弟不仅要向师傅学习所有的干货,还要跟着师傅学习江湖规矩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更要承袭和发展师门文化。
  在传统师徒制里,师徒关系是一种“拟亲缘”的关系,类似于父子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对这种关系的升华。正是因为有了传统师徒制这种授业方式的存在,许多民俗、艺术、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大足川剧也是在“师徒制”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起来的。与老一辈传承人收徒重视技艺传承不同,谭冬鸣更重视徒弟对川剧传承和宣传的意识。“人品和热爱川剧是第一位。因为川剧保护和传承是当务之急,我的徒弟不一定要唱得多好,但是一定要宣传和推广川剧。”谭冬鸣说。谭冬鸣一共10个徒弟,其中多数是教育和文化领域工作者,川剧也通过他们带到学校和更多的普通观众身边。
  万古镇中心幼儿园园长陈黎是谭冬鸣的徒弟之一。2019年,陈黎在区教委工作期间,负责教育系统的艺术工作,由此接触到大足川剧。

  万古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进行川剧表演。

  万古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进行川剧表演。

  “我了解到小梅花艺术节在我区的卓越发展。”陈黎说,特别是以米粮小学为代表的多所学校,在艺术节上屡获大奖,而且各校在川剧传承和坚守上的付出令她印象深刻。
  当然,最打动陈黎的还是谭冬鸣,她坦言:“在对川剧的不断了解中,我萌生了拜师的想法。”
  于是,2021年7月,陈黎策划了一场正式的拜师仪式。包括她在内,10个徒弟在雍溪古戏楼,以最传统的方式,正式成为谭冬鸣的弟子。
  2021年7月,陈黎来到万古镇中心幼儿园任园长,她大胆地提出了非遗进幼儿园的想法。
  “川剧可以进小学,能不能也到幼儿园试一试。”陈黎向师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两人一拍即合。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思想碰撞,结合万古镇中心幼儿园的实际,最终决定开展万古鲤鱼灯舞、大足川剧、双桥舞狮、大足剪纸以及铁山竹编五门拓展性课程活动。
  7月开始策划,8月陈黎分别拜访各位传承人,9月开学,陈黎邀请5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来到幼儿园,正式拉开了“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我们的初衷就是想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陈黎介绍,川剧的课定在每周四,谭冬鸣亲自来园教授,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川剧本身是很有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现在很多孩子唱外国歌曲,为什么不能唱我们的川剧呢?”谭冬鸣徒弟、城南东序学校副校长古苹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她希望川剧能以学校为载体,让更多孩子了解并热爱川剧。

  谭冬鸣(右一)正在教授川剧。

  谭冬鸣(右一)正在教授川剧。

  古苹是一名川剧爱好者,6年前通过朋友找到谭冬鸣,希望跟着她学习川剧。几次交流之后,谭冬鸣对川剧传承的认真和执着打动了古苹,谭冬鸣欣然收她为徒。
  自己学习的同时,古苹还将川剧引进城南东旭学校。2016年2月,学校成立了川剧唱腔班、锣鼓班和表演班。
  2017年,德国学生来校交流,在文艺演出时,学校将川剧搬上舞台,让德国学生近距离了解川剧。
  “希望今后川剧被更多学生了解和喜爱,学生们以会演川剧为荣。”

兴趣敲门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川剧比我们想象中更受孩子们欢迎。”谭冬鸣说,川剧在校园推广中注重本身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尽可能调动孩子们对川剧的兴趣。
  去年9月,万古镇中心幼儿园开设川剧课程,针对低龄儿童设置了川剧表演课程,学校专门安排了老师对接学习,再分时段教授孩子们。目前共有中班、大班30多名孩子学习川剧。
  “我喜欢川剧课,可以穿好看的衣服,很好玩,老师还会发饼干。”大班的孩子覃雨萱说。
  “学了川剧可以上台表演,还能上电视!”大班的孩子陶瑶开心地说。
  为了增加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川剧的兴趣,学校还引入了“变脸”。作为川剧的绝活,变脸之于川剧,有如喷火之于秦腔,皆属招牌路数、看家绝技。表演人员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刹时间变化出多张花脸,因其神秘性,很受观众的喜爱。
  “我喜欢变脸,因为变脸很厉害!”脱掉川剧服饰,王怡然笑着说。自从学校增加川剧变脸的兴趣班后,王怡然在学校的表现可谓是一百八十度的变化,真正上演了一次“变脸”。
  王怡然今年5岁,几个月前,不愿意上幼儿园的他,每天早上都会在校门外哭鼻子,无论家长和老师怎么哄也不起作用。
  “以前天天上幼儿园都要哭,看到他哭,我们家长也焦虑。”王怡然的妈妈卢玉兰说,自从孩子学习川剧后,变化很明显,整个人变自信了,上学也不哭闹了。“现在天天都想上学,到学校就盼着上川剧课。”

  川剧老师为万古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整理服装。

  川剧老师为万古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整理服装。

  学习川剧的第一天,王怡然便表现出对变脸的浓厚兴趣,他自告奋勇地加入了川剧“变脸”的队伍。让老师们没有想到的是,他每一次上课都很认真,以前害羞的他也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变脸的学习过程其实很辛苦,难得孩子喜欢,我也希望他们能一直保持这份热情。”川剧变脸指导老师陈杭说,因为面向的是幼儿,所以教学的内容和道具相对简单,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
  看着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家长卢玉兰很是开心。“第一次看他表演真的很震撼,也很惊喜,他可以做好这一件事,这可能就是兴趣的力量吧。”
  除了万古镇中心幼儿园,川剧在米粮小学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作为最早引进川剧的学校,米粮小学从2016年便开设川剧唱腔、表演、锣鼓、唢呐4个班,目前60余名学生参加学习,学生多次在重庆市小梅花展演活动中获奖。

  米粮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上川剧课。

  米粮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上川剧课。

  “川剧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胆量和精神面貌,这对学习和成长都有积极的意义。”米粮小学校长杨超林说。
  学校孩子们的反馈让谭冬鸣更加有信心,她相信,川剧自身的价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川剧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

“苗子”难寻
  “天天妈妈,你在家吗?好的,我们马上就到了。”谭冬鸣挂断电话,转头望向窗外。天气寒冷,马路边的杂草已经变得枯黄。
  从城区驱车数十里来到雍溪镇泡马村,谭冬鸣此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可能说服天天(化名)的妈妈刘女士,希望她同意孩子小学毕业后送他报考四川省川剧院。
  天天是雍溪实验学校五年级的学生,在川剧进校园的教学活动中,谭冬鸣和师哥王德彪发现他的嗓音条件很好,很适合唱川剧,并重点对他进行了唱腔方面的培训。几个月后,由他出演的《五台会兄》选段获得了重庆市小梅花展演一等奖。

  天天(化名)是难得的川剧苗子。

  天天(化名)是难得的川剧苗子。

  “这个孩子声音很好,很有天赋,是个好苗子,不学川剧真的可惜了。”谭冬鸣说,孩子很喜欢唱川剧,她多次向孩子母亲建议天天小学毕业后,可以报考四川省川剧院,往川剧职业方向发展。但孩子母亲婉拒了,天天马上六年级了,面临小升初的关键时期,她不得不让孩子暂停了川剧的学习。
  母亲的态度让天天很难过,看着别的孩子排练川剧,他很失落,偷偷抹泪。为了帮孩子完成心愿,谭冬鸣这次亲自登门,打算最后再争取一次。
  “天天妈妈你好!”下了车,隔着老远,谭冬鸣便迅速迎了上去。一番寒暄之后,便说明来意。
  “我现场也去看过孩子表演川剧,很震撼,也很骄傲。”刘女士说,孩子学习川剧不到两年,原本内向的性格变得开朗,也更加自信了。
  至于为什么不让孩子走这条路,刘女士直言自己也有苦衷。她说,川剧自己不了解,身边的人也不清楚,川剧这个行当看不见前途,还是想让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天天妈妈的顾虑谭冬鸣很理解。川剧市场萎缩让川剧谋生的路子看起来似乎不切实际,加上孩子成绩优异,当妈妈的自然希望孩子今后的生活能更稳定。
  但是,作为川剧专业人员,谭冬鸣却不赞同这种认知。更何况,她认为孩子既然喜欢,大人应该考虑孩子的意见。于是,她仍然委婉地劝说刘女士。
  呼呼的寒风从院坝上方刮过,空气仿佛被冻住一般,听不见一丝声响,只有房前水田里的白鹅不时发出叫声。
  天天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见妈妈不吱声,只好默默低下头去,两只手轻轻地搓着。
  一阵沉默之后,天天妈妈表示如果孩子真的很喜欢,自己也会支持。
  这样的回答虽没明确拒绝,但谭冬鸣已经知道了答案。和天天说了几句后,谭冬鸣和几名川剧老师又坐上了车。
  “川剧好苗子不好找,找到了也不一定能成功往上面输送。归根到底还是川剧市场大环境不好,希望以后能慢慢改善,这样川剧传承才能走得更长远。”谭冬鸣说,人才培养是川剧传承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让年轻一代对川剧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爱好的层面,走上专业发展的路子,这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或许今后这样的情况还会出现,但是不管怎样,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要争取看看!”谭冬鸣说。

记者:张玮 李东 陈柯男 毛双 文/图

终审:赵曦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