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内,筹齐74名表演者、40条鲤鱼灯,每天排练9小时…… 万古鲤鱼灯跃动春晚的背后
1月5日,小寒时节,重庆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灯火通明。晚上8点,万古鲤鱼灯舞表演队编导组负责人于进凤一手拿着喇叭,一手揣兜,在人群中穿梭,熟练地指挥着每一条鲤鱼的动作和路线。尽管即将退休,声音嘶哑,但她的身影依旧风风火火,充满活力。
时间回溯到2024年12月22日,当大足鲤鱼灯接到春晚导演组的邀请时,距离正式表演仅有11天时间。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工作人员迅速行动起来。
鲤鱼灯表演,首先,大家就发现文化馆的鲤鱼灯远远不够排练和表演所需的鲤鱼灯。宋淦是此次表演的“道具师”。“没有办法,我只能四处去筹鲤鱼灯。”大足三小21条、万古中学2条、大足中学8条、双桥文化馆21条……宋淦的笔记本上清晰记着从每个地方借的鲤鱼灯数量。东拼西凑后,有的不符合表演要求,算来算去仍差6条,没有办法只能抓紧时间赶制。
1条鲤鱼灯足足有200多道工序,1个人制作需要4天时间。为了保证鲤鱼灯能够按时赶上春晚直播,万古鲤鱼灯舞市级传承人、万古鲤鱼灯舞民间艺术团团长何定模和团队的其余三人,每天从早上6点半开始不停歇做到16个小时,直到晚上10时许。“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在制作鲤鱼灯。”终于,3天时间内,在集体彩排前夕,所有万古鲤鱼灯均已就位。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于进凤正在为表演人员筹备而头痛。春晚鲤鱼灯表演需要74名形象好、气质佳的鲤鱼灯表演者。但是大足全区并没有那么多满足条件的演员。于进凤首先想到了5年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联欢活动的55名表演者,这些经过精挑细选和严加训练的表演者无疑是最佳人选。然而,时隔五年多,物是人非,许多表演者已经调离原岗位或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逐一的电话咨询核实,最终,只有42名表演者能够重新集结,参与春晚表演。
为了凑齐剩余的34名表演者,于进凤不得不从全区各个单位搜罗文艺骨干,还从大足区职教中心学校抽取学生。总之,符合条件的于进凤一一没有“放过”。其中,她的儿子莫麒也加入了表演队伍。尽管临近年末工作繁忙,但听说团队缺人,莫麒还是毫不犹豫地补上了空缺。上阵母子兵的并不只有于进凤母子,舞蹈骨干沈晓莉因肩部刚做完手术,排练过程中举起鲤鱼灯便会引发肩部伤病,最终只能由从小练习舞蹈的女儿作为替补参加。
“大家的身份并不仅仅是表演者,他们还是医生、是老师、是机关干部。”于进凤明白,临近岁末年关,正是大家工作繁忙的时候。“大家愿意来参与,是因为那一份责任心和对万古鲤鱼灯传承的责任感。”
鲤鱼灯、表演人员均已就位,“在哪里排练”的问题接踵而至。由于艺术中心正在粉刷,74人的鲤鱼灯表演没有合适的排练场地。无法,团队只能辗转于文化馆狭窄走廊、老年大学和体育馆等多个场所进行排练。场地多次变化,但是每天晚上7时到11时,雷打不动的排练时间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约定。在春晚集中排练阶段,演员们更是坚持每天顶着最轻10多斤的鲤鱼灯,排练9个小时。
有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联欢活动鲤鱼灯表演的经验,于进凤深知,“变”是这种大型鲤鱼灯表演最大的共同点。为了应对春晚舞台上可能出现的变动,于进凤在前期训练过程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安排熟手和新手一对一辅导基本动作和套路。正是因为前期扎实的基础功,后期在和其他非遗节目合演的时候,尽管队伍走位在不断变化,但是演员们总能以最快速度适应。“毕竟万变不离其宗。”于进凤说。
春晚画面中,跃动的鲤鱼灯,是于进凤嘶哑的声音、是宋淦的笔记本、是何定模的鲤鱼灯,是所有表演者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从2018年鲤鱼灯参与魅力中国城活动,到2019年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联欢活动,再到如今登上春晚舞台,万古鲤鱼灯正从街头游行一步一步走向更大舞台。
记者 陈安林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