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专题>重走小川东道漫记>详细内容

半边老街颂石魂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09 10:41:24 浏览次数: 【字体:

  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父母恩重经》生命源头,一幅十孝画卷,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殿堂;它是《牧牛图》的悠悠古道,一曲田园颂歌,让巴蜀文化的生动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合唱;它是中国大爱精神的讲堂,一座不朽的工程浇筑了整个世界的梦想;它是清明上河图的大足再现,一片声情并茂的诗意山水让人魂牽梦绕,深情凝望,它就是赵智凤的故里——智凤米粮!
  从大足城区出发驱车到智凤米粮半边街,我们只用了30分钟。这是世界人文大师,人间佛教祖师爷赵智凤生长的地方。智凤幅员87平方公里;小川东道遗迹有古米粮铺半边街,宋属南山乡,米粮镇;明清属米粮里。
  米粮铺半边街风景十分独特,一条清澈悠长的小河把一条铺满一米见方本地石块的街道和一条伸向远方的古道分为两边。靠河边是街道,约十米宽,没有建筑物,街道那面,是一排典型的穿斗木结构的古朴房屋,从对面的道路上或水里望去,家家户户门上贴着门神或吉语,好似一本古书的故事篇章;联着半边街和古道的是一座小桥,桥旁站着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显得睿智和矍铄;古道呈45度角,角顶处有一座独立的老屋,三个大开间,一处矮一点的耳房,那是南来北往商旅之人喝茶歇脚的好地方。你仿佛还看到有说书人在讲圣渝,还有不停吆喝的跑堂;河边上靠着两只小船,船上还有些热气,显然是打渔人用一天的劳作去匆匆交换口粮……街的另一头,墙上画有一幅长卷,内容是赵智凤“初心”、“行孝”、“拜师”、“问道”和“远行”四个场景,都与半边街有着血肉联系。
  就是这个充满灵气的地方,孕育了当年智凤问道弥牟的热血风采和铁血石魂!
  赵智凤(1159-?年)是南宋名僧,以毕生精力,主持营建了规模宏大的大足县宝顶山摩崖造像,作为“大足石刻”的主体,于1999年12月1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以堪称世界艺术杰作;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赵智凤,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七月十四日出生于米粮里沙溪赵延富家。奉母最孝,五岁时母患病不愈,于家附近旧有古佛岩,前往求于其师,委身以救母之疾,遂落发剪爪入其中为僧。待母病愈,他凡可以济人利物者,靡所不至。持念经咒十余载。
  赵智凤,他的功劳和贡献在于使大足石刻在中国的石窟艺术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思想内涵上都已呈现出本土化,生活化,世俗化的趋向,让大足石刻更加值得彰扬。赵智凤从小出家,16岁只身从大足前往四川西部的弥牟镇。进入由四川密宗始祖柳本尊创建的圣寿本尊院学习密宗大法。公元1175年,年仅19岁的他,作为密宗的六代祖师通过小川东道长途跋涉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传经布道。
  赵智凤为了向百姓更有效地宣讲佛法教义,他决定把佛经里的故事、人物按照事先的统一设计依次刻到宝顶山崖壁上,使含意深奥的佛经变成一副副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石刻连环画。经过70多年的艰苦努力,年逾九旬时,赵智凤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宿愿,把宝顶山建成了全中国最大的佛教密宗道场。他通过养鸡、牧牛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向人们传达佛经教义,凡是来这里的人都能看懂刻在崖壁上的故事。佛祖和菩萨真正走下了佛坛,走进了平民百姓。大足也因此成为了中国西南最著名的佛教圣地,所以后人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
  无论是它所形成别具一格的、中国唯一的表现形式,还是它的思想内容,以及工程设计和雕刻技法,宝顶山的摩崖造像都把大足石刻推向了极致,也因此使中国的佛教密宗史和古代石窟艺术史顺延了400多年。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大足石刻: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密宗,中国的道教和孔子儒家在大足石刻造像中三教合一,首次形成了影响很大的三教和睦相处的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宗教信仰兼收并蓄的现象在大足这一特殊的艺术遗产中得到了具体而形象的体现。
  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两次参观赵智凤创建的宝顶石刻,并写下了“天下大足,佛满人间”以示颂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观后题:“我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这里使我觉得它是最生动,最宏伟的古代博物馆,令人不可思议。中国人了不起,到了中国不参观大足石刻是个遗憾。”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观后题:“这个地方反映了中国丰富的历史,这些造像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因此,有专家认为,赵智凤不仅是人间佛教的开山始祖,更是世界级的人文大师,而这位大师就是从小川东道上走出的楷模,堪称中华民族一代文化巨匠。
  当然,赵智凤,如无过人之毅力和聚合人心之才干必难当此任,一生辛劳可想而知,道路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路的存在,在每一个人生的罗盘上都标出了明确的指向,使每一个平平仄仄的日子得到填补,内心无限充实。即使孤独寂寞的时刻也变成了有品位的享受,其中的苦难与不幸也就凝成了骨骼中的“钙”和血液中的“铁”。“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就说明了一切。不过,不管是谁,当一次次作别路上的一个个驿站,道路都会忠实的记录下真实的足迹。
  如果让我们展开联想,中国的石窟造像中国化进程的足迹是由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始起步的。主要是沿着佛教发展传播的交通线路自西而东,即由最西部的新疆开始,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到宋代全面完成,大足的石刻艺术正好在这个定格阶段完成了。所以,大足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贡献有两方面:一是把中国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写在了大足,刻在了大足,留在了大足,这是第一大成就;二是把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以石刻的形式固化在了大足的山山水水中,这就是大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贡献。所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这就是我们大足先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能真正把“三教合一”完完全全的固化在石头上的就只有我们大足。
  于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石窟文化是丝绸之路的产物,小川东古道路就直接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大足石刻。
  (未完待续)(西窗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