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流传大足的见证:以北山孔雀明王窟等为例
北山第155号孔雀明王窟
石门山孔雀明王窟
石门山孔雀明王像
石门山孔雀明王阿修罗大战帝释天
孔雀明王窟千佛
孔雀明王窟千佛局部
密宗流传大足的见证:以北山孔雀明王窟等为例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
孔雀,是一种深受世人喜爱的禽鸟,尤其是孔雀开屏所绽放出的七彩身姿,令人过目不忘。
在印度,孔雀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一种象征吉祥如意的幸福鸟,被视为国鸟。早在远古时代,印度人民就把孔雀的形象刻在多种器皿之上,雕在庙宇建筑之间。在印度闻名国内的卫特那博物馆里,有许多孔雀王朝时代的塑像,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塑像为“拿孔雀毛扇的女子”。
孔雀也颇受佛教注重。佛教经典中,就有《孔雀王本生》《孔雀经》《孔雀明王经》等以孔雀作为主角的经典,这其中,晋代高僧竺法护翻译的《孔雀经》中,说到“欲知尔时孔雀者,我身是也;乌(乌鸦)者,诸外异学也”,可见孔雀在佛教中的地位。之外,还有大量佛经中提及到了孔雀,如《阿弥陀经》描述的西方净土世界中,就说有白鹤、孔雀、鹦鹉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它们“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在有关孔雀的经典中,《孔雀明王经》曾在大足一地广为流传。经中叙述到有比丘莎底,一天被大黑蛇所咬,“毒气遍身,闷绝于地,口中吐沫,两目翻上”,阿难得知后便向佛祖求救,佛对阿难说“我有摩诃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罗尼,有大威力,能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摄受,覆育一切有情,获得安乐”,阿难听闻佛说此经后,便前往莎底比丘住所,以此“佛母大孔雀明王法”为其除去苦恼,随即“苦毒消散,身得安隐”。
受《孔雀明王经》的影响,在大足石刻中出现了较多的孔雀明王雕像。其中,北山第155号,是目前大足境内发现的唯一有纪年的孔雀明王造像。
北山第155号孔雀明王窟,为一高3.47、宽3.22、深6.07米的长方形洞窟,在中心柱雕刻孔雀明王,明王头戴花冠,面容端庄慈祥,身披荷叶形披肩,胸饰璎珞,身绕披帛下垂置莲花台座上,身有四臂,分别持佛经、宝扇、如意珠、孔雀羽毛。明王莲花座下为一孔雀,头右倾斜,双翅展开似欲展翅远飞,胸部圆浑饱满,身后的尾羽后翘,通过明王身后直接连接到窟顶部,既形成了明王的身光,又起到极好装饰作用。将孔雀明王像作为支撑洞窟的设计,来源于佛教石窟寺的中心柱,设计者创造性地将孔雀与明王设计成为支撑洞窟的中心柱,将实用与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谓构思精巧,匠心独具。在大足石刻中,中心柱洞窟设计中,北山孔雀明王窟出现较早,这种设计的理念也为后来出现的大型洞窟提供了思路,如其后的北山转轮经藏窟、南山三清古洞等作品,皆是将支撑洞窟的中心柱与艺术雕刻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
在孔雀明王窟内正壁和左右两壁,上下刻有十余排佛像,数量多达千余身,坐于莲座上,身后有椭圆形背光,佛像除端庄正坐外,亦有多身抱膝侧首者、手持种种器物者,从而显得不囿于一格。在多数的孔雀明王造像中,基本上是以孔雀明王为主尊,两侧雕刻有关的故事图,惟此处在三壁环绕的皆为佛像,“形成此窟别具一格的布局和情调”(陈少丰《中国雕塑史》,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
该窟中有造像题记,为“丙午年伏元俊、男世能镌此一身”,可知为伏元俊、伏世能父子所雕凿,据考时间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该窟捐资造像的一些人物,近年来的调查发现未见有清晰可辨的相关题记。不过,在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著名学者张澍任大足知县时,在北山实地考察时,发现有一则题记,记载宋代昌州的典史刘安造孔雀明王,其后收录在张澍的《大足金石录》手抄本之中。近年来,几经周折发现的《大足金石录》一书,终于出现在世人面前,从而才了解到清代嘉庆时期大足石刻铭文的一些珍贵资料,这其中就包括有现已漫漶了这则典史刘安捐资造像的记载。
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孔雀明王的图像主要集中在敦煌和大足石刻之中。敦煌地区的孔雀明王现存有8铺,五代时期有3铺,宋代有5铺。大足一地有6处造像,都雕凿在宋代,除北山第155号窟,还有石门山8号窟、玉滩第2号窟、七拱桥4号窟以及宝顶山大佛湾13号龛等。之外,在四川安岳孔雀洞摩崖造像处,也保存有宋代时期的一处孔雀明王造像。
石门山7号窟高3.18米,宽3.12米,深2.31米,在窟内前部立一中心柱,柱上雕刻主尊孔雀明王,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头戴花冠,面容端庄慈祥,胸饰璎珞。身有四臂,分别持有经书、如意珠、宝扇、莲花等器物。在孔雀明王所坐莲座下,雕刻一展翅的孔雀,孔雀尾翎上翘,延伸至窟顶部,在尾翎正面有孔雀明王的身光。
在窟内左右和后壁皆有雕刻,有一佛二菩萨像、双手捧笏的官员像,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面目狰狞的武士像等,之外,还有莎底比丘故事等。其中,阿修罗大战帝释天像颇为生动,帝释天头束发髻,身着甲胄,双手持剑,右手于脑后高高上举,似乎正向前挥舞,阿修罗为光头,六臂,赤裸上身,从画面来看,帝释天正奋力追杀阿修罗,阿修罗节节败退,略作回身作抵抗状。仔细观赏,似乎听见二神在空中厮杀正酣的声音,尤其是两身造像下边飘举的裤腿,显示出追杀的激烈。
宝顶山大佛湾的孔雀明王龛,高6、宽9.5、深3.2米。龛中的孔雀张展两翅,凌空飞翔,其背负之莲台上为孔雀明王,明王面容慈祥,戴七佛冠,四臂分别持莲花、俱缘果、吉祥果(果实已失,仅存果盘)、孔雀尾。龛右壁还刻有佛弟子阿难手持经书念诵,旁边有一比丘俯卧在地,后面枯树中有蛇爬出。此图即表现莎底比丘被大黑蛇咬伤,因听闻《大佛母孔雀明王经》而得到解救的故事。壁下刻有虎、狼、毒蛇等凶猛之兽,以示孔雀明王咒能驱赶他们,消灾免难。
为什么大足一地会出现较多的孔雀明王造像呢?在大足石刻中,孔雀明王皆是作为主尊单独雕凿成一龛或一窟,体现出在民间信众中的重要地位,故多有雕刻。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他是佛教中唯一以慈悲相出现的明王像,其他明王皆以愤怒相出现。因此,在宋代大足一地孔雀明王造像较多的出现,还见证了密宗在大足较为盛行。李小强/文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