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助推“大足造”
新年伊始,重庆市承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均学高兴地告诉记者,大足自动化研究院(下称研究院)正在进行注册。他说,这个研究院拥有3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仅重庆大学的博士就有10人。研究院的目标是每年有2—3项专利,并可实现产业化。 随着“四转一改”“三创一强”的深入实施,近年来,我区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的开展,“更新一批设备、转化一批成果、搭建一批平台、培养一批人才”,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了“大足制造”乃至“大足智造”的水平。 为了提升创新内在动力,去年,我区以“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为突破口,帮助金忠刀业、常恩机械等传统行业企业引进自动送料机20余台,并将大部分旧机床改造为程控、数控机床。除了实施自动化改造,我区还加大了落后工艺设备的淘汰力度并量身定制专用设备等,推动了企业技术改造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 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当前,我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正不断展现出新气象。截至目前,全区开发出各类新产品200余件,研发新型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等高新技术产品150余件;与中科院重庆分院、中国汽车研究院、重科院、重大、重邮、西南大学等20余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促成了雷鑫机械与重科院就“金属表面渗透技术增加模具使用寿命”达成合作、通达铁路公司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制定轻轨制造标准等项目;与重庆工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合作,设计出各类创造性作品700余件;转化应用科技成果200余项,有效发明专利100余件。 同时,我区还不断优化创新共性服务,建成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的各类平台,包括中国锻打刀剪中心等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2个、知行等市级众创空间5个、大足五金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及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科技服务机构16个、中领环保院士工作站1个。 区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区申报的大足五金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获得了市科委100万元的资金支持;重科智能、宇珩生物等企业正努力建成新型研发机构;国飞通用、军通汽车等企业正成为创新创业团队;大足石刻研究院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龙水五金市场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 随着“大足造”水平的提升,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正形成良性互动。近年来,我区先后引进了中科院重庆分院、重庆大学等院校的20多名高端技术人才;通过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有效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和职工技能大赛,选拔出本地数控车床等优秀技术工人59名、种植养殖技术能手80名、叉车司机技术能手30名等。 接下来,我区还将在强化科技创新理念、增强科技服务意识、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等方面下功夫,加大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动力,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品成为“大足制造”。本报记者王尚英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