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专题>唤醒历史记忆 再创新的辉煌>详细内容

英雄故里觅古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09 10:40:19 浏览次数: 【字体:

  国梁镇原地名过二凼、云路乡,后为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饶国梁而更名。
  国梁镇英雄辈出,前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饶国梁,组织国梁党支部全体党员同特务作斗争的赵庆提,后有勇救落水小孩而牺牲的青年谭俊等。
  这里也是重走小川东道的第八站。
  小川东道过境国梁镇长约8.45公里,呈东西走向,西接回龙镇,东至雍溪镇。古道由曲水铺入境,经石坎子、过二凼、凤池老街、半边桥,从太阳庙出境,进入雍溪。

盛极一时的曲水铺
  曲水铺位于国梁、回龙的交界处,原大足四镇八铺之一,是唐末昌州小城的遗址,这里也是小川东道在国梁镇境内的起点。
  1987年,大足进行全域文物普查,对曲水铺进行了实地考察,确定其是原昌州小城的遗址。
  当地修撰《韦氏家谱》的韦尚志和韦先辉等韦氏族人,还指出了原昌州城内衙门府、武庙、韦庙等历史遗迹的方位。
  在曲水铺中,韦姓是大姓,是韦君靖的后裔。唐末时期,中央王朝权势衰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西川王建欲在四川称帝,令部下华洪攻占东川,韦君靖为了让老百姓不遭受战争之灾,采取了退让不抵抗的政策,便让韦氏宗族迁移至曲水铺。
  后因王建等逆党四处追捕,韦氏族人不得不迁至贵州。明清时期,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下,韦氏宗族借此机会重新迁回曲水铺。
  遥想当年,行走于古道上的商人们,时常在曲水铺往来歇脚,此处是何等热闹与繁华。
  随着岁月的推移,曲水小城遗迹已经基本都被拆除,仅留下曲水铺子。
  如今这偌大仅存的四合院内,只有一对年过八旬的韦姓夫妇在此居住。从空中俯瞰,院子被茂密的竹林、树木簇拥着,大体外观轮廓保存较为完整,院中天井里的几株铁树长势喜人。但所有的木制门窗均已出现大面积破损,尤其是后院,几近垮塌。庆幸的是,后院外一口古井,井水清澈,至今仍是韦家人的饮用水源。

 

景色宜人的石坎子古道
  离开曲水铺,古道继续在曲水村蜿蜒,2组的石坎子古道遗址是小川东道国梁西段的重要节点,也是该镇境内目前发现保存最长、最完好的一段。

  据称,古道原为车马道,宽约2.5米。20世纪末21世纪初,当地人将路基开掘,扩大农业用地,宽度因此缩减。
  现今保存下来的石板路总长约为53米,路面宽约1米,路两旁是大片大片的荷莲,微风徐来,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真实写照。
  特别是从空中俯瞰,摇曳多姿的荷塘中,一条蜿蜒的小路,伸向远方,甚是好看。



古朴的凤池老街
  石坎子古道向东延伸,经过作坊院子、歪朝门、水淹屋基、文庙等地,一直到过二凼才能看到古道痕迹。
  过二凼位于国梁镇政府背后,长70米,宽20米,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水凼。水凼深约1米多,清澈见底,游鱼成双,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别有一番景致。
  当地村民介绍,此处四周为丘陵,中间低平。本该有排水的天然河道,但这里却没有,水流通过自然的地势,从一块块梯田排泄到场口的两个水塘里。
两块水塘本有沟渠相连,后来沟渠上修了一座桥,桥挡住了沟渠,只见桥下的两个暗洞。民间叫“无河二洞桥”,俗称“过二凼”。
  古道穿过过二凼,进入凤池老街。老街因传说凤凰在此休息饮水而得名。全长约400米的老街,保存相对完好。虽然路面已经被重新翻修,但两边路沿的青石板依然清晰可见。
  凤池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起初,因过二凼为驿站,往来商客众多,当地居民沿街开设商铺、酒馆、茶舍、旅栈等,生意兴隆逐渐发展为一条商业街。
  时隔久远,人来人往的繁华虽然已经不见,但凤池老街的建筑却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为两层楼的砖木结构,属于典型的下店上房。建筑体量大小相间,色彩淡雅、古朴。
  老街店面多为单开间,底层门面采用木排门。街上建筑,有沿街敞开式的,也有内天井式的。69号谭姓人家,屋内天井有一大水缸,内有假山、植物,虽然水已干涸,但倚缸而生的罗汉松却直冲云霄。
  罗汉松高约15米,直径约50公分,树干呈45°向堂屋倾斜。谭家人专门请专家对罗汉松进行过鉴定,确认其已有300多年树龄。
  如今,破败的房屋内,枝繁叶茂的罗汉松依然挺立,与屋内天井上下呼应,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曾几何时,老街上旅栈众多,如今却只能在45号康家老宅里窥见一二。
  康家有临街两个联排门面,进门右手边即是厨房,穿过堂屋,便可见一天井,天井正对长长的走廊,走廊两侧全是客房。天井一侧,有一简陋的木制楼梯,沿梯而上,也是客房、走廊。穿过走廊,来到后院,这里还有杂物间、浴室等。
 


风雨坚守的“半边桥”
  古道出老街,进入边桥村境内。边桥村五组,有一座半边桥,是小川东道国梁东段的一个重要节点。
  大桥位于边桥村淮远河支流茨芭河中游,桥长22米,宽5.5米,为石拱桥。传说雍正年间,湖广填四川,谭赵二姓族人来到大足。两族族长欲迁往云路的河对岸,便商议共同修桥,一族各修一半,后来世人取名叫“半边桥”。
  然而,石桥完成后多次被河水冲垮,两族人来到县衙,请求资金援助,共同把垮塌的半边桥补修完整,便于行人。
2018年,国梁镇改扩建国团公路,继续使用该桥。如今,大桥桥面已经翻修硬化,但两边的石质护栏,仍然是当年的模样。
 


奇特的太阳菩萨
  距离半边桥数十米远的一块农田旁,还能看到五六十米长的古道痕迹。走过这段石板路,古道向边桥村8组延伸,最后来到国梁、雍溪交界处的太阳庙。这里也是小川东道国梁段的终点。
  太阳庙不大,但庙里那块深不可测的石碑,以及上面雕刻的太阳菩萨像却远近闻名。
  太阳庙香客并不太多,木质大门紧锁。透过栅栏,一眼便可看到正对大门的太阳菩萨。太阳菩萨端坐于红莲之上,身披金色袈裟,身后炽焰熠熠生辉。
  附近村民介绍,太阳菩萨所在的大石碑,基座深不可测,从未有人挖掘见过底。
  过去,这里曾是当地村民祈福法事的道场,也是小川东道上行人的休息避雨之所。
  从太阳庙出来,即刻进入雍溪境内。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