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专题>唤醒历史记忆 再创新的辉煌>详细内容

“回龙场”的古道记忆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09 10:40:17 浏览次数: 【字体:
走马桥

走马桥

曾经的古道旁已修建起了居民楼

曾经的古道旁已修建起了居民楼

保存至今的古井

保存至今的古井

蒲家店段现貌

蒲家店段现貌

深入一线采访

深入一线采访


  

(上接1版)
走马桥边存遗迹
  9月3日,记者一行出发来到回龙镇幸福村和雁鹅村,寻找古道过境回龙的遗迹。
  “由于上世纪70年代修建黎家坎水库,原有的石板古道早就被淹没了。这附近只有走马桥还保存了遗迹。”回龙镇幸福村8组的村民张祖荣说,“沿着水库往下走一段,你们就可以看到那座石桥了。”
  在张祖荣的带领下,大家拨开杂草丛,沿着掩藏其中的小径一直走。一路上,竹林里潺潺的流水声伴随着知了的鸣叫,偶尔从不远处的村庄传来几声狗吠,一行人走走停停,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石桥边。
  “这就是走马桥。”张祖荣指着眼前这座破败残缺的石墩桥说,“二十几年前,一场洪水把部分桥梁冲垮了,现在成危桥了。”
  整座桥用一块块长条形的石块堆砌而成,约3米宽,15米长,桥面覆盖了一层层泥土和竹叶。一行人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石桥,来回走了好几趟,生怕漏掉什么新发现。大家心中一直有个疑惑:“走马桥”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这里曾发生过哪些故事呢?
  带着疑问,记者一行走访了附近的村民。
  “小时候我的父辈告诉我,‘走马桥’以前叫‘走马铺’,从大足城区出来有三大铺:米粮铺、走马铺和曲水铺,铺子类似于旧时的驿站。”今年84岁的龙孝明说,“繁荣时期的小川东道主要用于邮政投递、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当时过往的人流量大,一是靠走路,二是靠骑马,这段路上骑马过路的居多,民间就给它取名为走马铺,民国时期才改名为走马桥。”
  站在桥上,回想当年担子客挑着白布、草纸、盐巴、煤油、火柴等货物的场景,隐约还能听见旧时马儿驮着货物路过的哒哒声。

蒲家店里寻古井
  由于小川东道带来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交融优势,催生了人杰地灵的回龙场。
  草编(草鞋、草绳、草帘、草帽等)、竹编(晒席、睡席、斗筐、簸箕、背篼、蒸笼、鱼篓等)、棉麻纺织(夏布、蚊帐等)、棕编(蓑衣、棕垫、棕绳、棕扫帚)等手工业成为回龙的主要产业,小川东道则成为商贸往来的主要交通道。
  跨过走马桥,沿着河边一直往前走,在一处较为宽阔的平坝里坐落着几个农家小院,这里就是旧时供过往商人们歇脚的蒲家店。
  “解放初期,幸福村村民张国安和龙岳合各在蒲家店开了一家旅店,张家人善经营,拥有30来间住房,往往是张家旅店住满了,才有客人到龙岳合家住。天未黑,路人们就在蒲家店休息片刻再赶路,天黑了,客人们就在旅店住下第二天再启程。”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民间相传,张国安是因为家中的水井带旺财所以一直生意兴隆,因此张家后人把这口水井保存了下来。
  经多处打听,记者一行在张国安的孙子张崇强家的堂屋找到了这口水井。走进这间屋子,一丝丝凉意扑面而来,水井被水泥板盖住,掀开盖子还能看到倒影,这井口直径约0.6米,井深无法测量,据说从张家开店至今井水就未曾干枯。

长田坎上忆乡愁
  告别蒲家店,一行人接着往前探寻小川东道的遗迹。
  据回龙镇宣传委员王中明介绍,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大足设立邮政代办所,民国5年(1916年)改设二等乙级邮局,1951年恢复整顿邮电网络,以行政区域划分,回龙邮局隶属于铜梁邮局,小川东道成为回龙邮政业务的交通要道。民国29年(1941年)成立了回龙乡信用合作社,为村民办理存款、放款、代理、收付等业务。小川东道为旧时回龙的经融、通讯发展也提供了便利。
  在回龙境内,走小川东道要过三座桥,除了走马桥,还有民建桥和庹家大桥。由于后面两座古桥遗迹有损毁,后人在原桥址重新修建了更方便出行的新桥。
  “没有路,就修桥!”是先辈们对便利交通的渴望和重视,大山阻挡不了修路的进度,河水更阻拦不了修路的决心。
  穿过三座桥,记者一行来到了雁鹅村。“前面这条又直又长的路就叫‘长田坎’。”王中明指着眼前这条一眼望不到头的田间石板路称,据说这条路普通成年人要走500多步才能走完。
  长田坎越走越短,离家就越来越远,乡愁也越来越浓。
  这里紧邻国梁镇边界,远近有名的曲水铺就在前方,小川东道也就此进入国梁境内。记者黄小倩实习生胡昭月/文记者黄舒/图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