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悠悠寄乡愁

通过这段古道,便可来到“石踏踏”

“石踏踏”段寻找古道

航拍下的“幺店子”

被杂草掩盖的凉水井
(上接1版)
“石踏踏”前忆古地貌
继续向前,穿过渝蓉高速涵洞,便来到张口石湾。张口石湾得名于路旁一块有缺口的巨石,该石形似张开的大嘴,“虎视眈眈”地立于古道旁边。
走出湾口,是一段约20步的石梯,该石梯保存完好,是小川东道最好的见证。接着,路过斜石坝,便来到“石踏踏”。
赵宗其介绍,“石踏踏”是旧时小川东道上人们歇脚的一个节点,至于名称的由来和具体地点却不甚清楚。向附近村民询问,亦无人知晓。
然而,在天河村2组,与村民程昌中无意间的闲谈中却意外获知,平日里所说的地名“石踏踏”,或许称“石塔塔”更为准确。
“我家现在的这个位置就是以前的石塔塔的所在地。以前听老辈人说,从安岳过来担纸和煤的人都会在这里歇息,这里还卖凉糕、茶水。”程昌中说,“现在安岳很多上了80岁的人都知道这里。”
至于为何应叫“石塔塔”,程昌中听家中老人说起过,本地多岩石,以往此处有一块近4米高的石头,石头外形似塔,故而得名“石塔塔”。解放后,掀起农田水利修建的高潮,这块石头也被用来修建渡桥。
“‘石踏踏’以前确实修过渡桥,这个说法应该是准确的。”曾参与镇志编纂的赵宗其也表示赞同。
远近闻名的凉水井
从程昌中家旁的小路出发,小川东道绕过他家屋后继续向前延伸,随后进入一段逼仄的石板小路。沿小路向前,挨李家院子附近的古道旁有一口水井,井水因冰凉闻名。
“只要是上了年纪的都晓得这口凉水井。”村民龚成碧说,“这条路上以前有很多到自贡挑盐和挑红纸到安岳的担儿客,他们从这里经过,都会到凉水井舀凉水喝。”
据龚成碧称,凉水井的历史有上百年,水源充足,曾是附近村民的主要饮水源。井水冰凉,曾有村民在夏季运往集市售卖。
“那时候夏天没得空调、冰箱,电扇都少见,喝冰凉的井水、用井水洗脸就是最好的消暑方式。”龚成碧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人家中有了空调、冰箱,喝上自来水,凉水井因此逐渐被人淡忘。
在龚成碧的指引下,记者一行来到古道旁一斜坡处,扒开杂乱的枯枝杂草,最终找到了这口曾被大家熟知的凉水井。
由于常年鲜少有人来此,井口早已爬满了杂草,拨开杂草,可以看到井内水源依然充足。
“以前用水都靠这口井,真的好得很,就算遇上大天干都有水,要好好保护起来。”龚成碧说。
难忘幺店子的“黄锅巴”
继续向前,在去往背堡、崔家岩的路上杂草丛生,难以行走。辗转之下,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小川东道金山镇内一个重要节点——幺店子。
来到幺店子,早已不见当年的模样,曾经店子的位置如今变为村民胡华甲养鸡的地方。仅剩下一小段古道遗留在村民院坝附近。
幺店子原有三间屋,曾有人在此开过饭店和客栈。往来于小川东道上的担子客常常在此落脚休息,生意十分火爆。店内出售的“黄锅巴”,受到众多食客的欢迎。
赵宗其说,所谓的“黄锅巴”是一种锅巴米饭,制作方法大致是将米饭在锅中烘烤至金黄色,具体是否添加调料不得而知。这样制作的米饭口感干脆、米香浓郁。
“幺店子的黄锅巴,去不吃转回来都要吃!”胡华甲说,以前从安岳过来担纸的担子客多,很多人中午过此都会吃金黄色的锅巴饭。有的人上午过来这边装好纸,下午回去的时候会到店里吃锅巴饭,足见当时“黄锅巴”的魅力。
从幺店子出来,走过伸田坎,小川东道在金山境内基本结束。而旧时的人们至此没有停下脚步,他们经过铜梁、璧山,最终到达重庆。记者 张力 见习记者 黄艺/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