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半边街

航拍下的扎营坳古道
穿过棠香街道水峰社区,小川东道延伸至智凤街道新店社区、永福村境内。位于新店社区的油榨房,以及永福村的新店子都曾是古道上的驿站。
物转星移,时代变迁,曾经的驿站早已被居民楼所替代,古道也难觅踪迹。
“小川东道这一段的走向跟大国路的走向大致相同。”智凤街道文化站站长杨永中介绍。
从新店子出发,沿大国路继续前行,小川东道来到米粮铺——一座历经千年的著名场镇。
“一个多月前,路面进行了改造,原来的青石古道被水泥路面覆盖了。”杨永中惋惜地说,“街口拐角还能看到一点点。”
米粮铺入口,米粮小学的围墙外,荒草丛生。顺着墙根,拨开草丛,还能看到几米长的石板路。“这就是当年的小川东道。”杨永中说。
折返回米粮铺,四五米宽的街道,崭新的水泥路面,一边是绿水荒草,一边是高高低低,残败破旧的老民居。100多米长的老街上,偶尔才有住户。
“以前街道两边都有房屋。”土生土长的当地人黎功正说,因为发洪水,后来就只剩半边街了。
“半边街”的名字因此而来。
曾几何时,绵延1000米长的米粮铺,人来车往,商贾云集,何等繁华、热闹。然而,如今残存的半边街,不过百来米长,住户更是减少了许多。
半边街中段,有一处不可移动的文物——半边街桥,它与古道相连,至今保存完好。
半边街桥为单拱石桥,跨小溪而建。小溪由东北向西南经过,之后汇入濑溪河。桥身长7.4米、桥面宽4.8米,拱显露高1.71米、跨4.4米,桥面距离现有水面2.08米。桥面错缝铺设石板,两
边沿设石护栏。
半边街桥具体建造年代不明,但杨永中曾
于8月21日乘船到达桥拱下方,隐约可见“道光
二十二年”的字样。
半边街桥东南桥头还有两棵黄葛树,树龄百余岁。古树根系渗入桥基内,对桥造成了一定的潜在破坏,加上河床抬升,淤泥也对桥基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以前,东西南北四个桥头都有黄葛树,绿阴蔽天,树下凉快得很。”黎功正回忆,大
人打牌喝酒,小孩嬉戏追逐,树下桥头就是
老街人民最常聚集的地方。
距离半边街桥不远,其实还有一座拱桥,它的建造年代更为久远,但因为河床不断抬升,不是当地人提起,外人几乎很难发现。
走出米粮铺,古道延伸至黄连社
区,四组的大碑垭口是这条路线在智
凤境内的尾声。
大碑垭口是连接智凤与回龙的制高点。这里,绿树成阴,坡高风大,除了当地建造的西林寺,还有一块令人瞩目的纪念碑。
石碑上,刻有“忠勇可风,知大足县事沈邝为义士黎
元臣捕匪殉难奖赐,大清
光绪三十四年三月下旬
米仁、龙文局”等字样。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