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专题>唤醒历史记忆 再创新的辉煌>详细内容

姜家先祖的老牌匾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09 10:40:11 浏览次数: 【字体:
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姜家牌匾旁的杂物记者黄舒摄

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姜家牌匾旁的杂物记者黄舒摄

姜家牌匾上依稀能看见“乐善堪嘉”的字样

姜家牌匾上依稀能看见“乐善堪嘉”的字样


  

  在惜字阁村现住村民姜宏昌家的堂屋正中,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有四个大字:“乐善堪嘉”。据姜家后人介绍,此匾是嘉庆年间重庆府奉旨对姜家先祖姜显儒所行善举的褒奖。
  康熙年间,姜氏一族由湖广填四川来到大足,到了嘉庆时候已历经数代。惜字阁村这一脉,族长叫姜显儒,年近花甲,早年中过秀才,知书识礼,急公好义。
  嘉庆年间,大足大旱。县志有云:“苗竹如焚,泉泽胥渴”,旱情十分严重。隔年又是大旱,更为百年不遇,县志的描写是:五六月间“火云烧空,田龟坼”“不雨者六旬”,正当农作物急需水分的五六月,却是连续六十天的“火云烧空”,田地龟裂,不但水稻无收成,红苕也无收成,大部分地区颗粒无收。
  当时,许多农家吃光了家里所有能吃的东西,扶老携幼,流浪到附近收成稍好点的州县谋生去了。姜显儒家由于前年赈灾伤了元气,昨年未曾复原,今年面对这百年不遇的大旱,早将余粮借了出去,家中存粮仅够糊口。
  面对外出谋生而前来辞行的族人、乡亲,姜显儒总是对他们说:“春耕之前必须回来,田要种,秧要插。”并向大家作出承诺,“相信我,回来之时一定会有粮食的。”要完成春耕生产,必须要有粮食,所需购粮款数目巨大,如何筹措呢?
  思前想后,唯有卖田一途。面对此时粮价飞涨,田价大跌的状况,姜显儒决定将外县近千石谷子的田产卖掉之后,就地买回大米赈灾。鉴于此,姜显儒专程去县城拜见了知县张澍,请张知县帮助将大米安全运回。正为赈灾而发愁的张澍一听,十分高兴,大加赞赏,立即修书公文,分送安岳、璧山县衙,请他们派人保护运粮。
  近千石谷子的田产换回来的两百石大米,运回大足之后,直接放在了县衙的米仓之内,知县张澍张贴布告,大意是:惜字阁村士绅姜显儒卖出近千石田地,换得两百石大米用以赈灾,凡惊蛰前回家参加春耕的惜字阁乡民,每人可领取十斤大米,老人与小孩减半。
  此布告一出,全县震动,各乡士绅竞相效仿,离乡村民踊跃回乡,基本保证了灾后的春耕生产,为大足挺过这百年不遇的旱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足知县张澍在灾后向朝廷汇报抗灾的奏折中提及了姜显儒卖田赈灾的事迹。看完奏折,嘉庆皇帝批示重庆府与大足县对姜显儒所行善举进行褒奖。
  不久,“乐善堪嘉”这块匾额,连同御赐的黄马褂和龙头拐杖,由重庆府和大足县衙送到了惜字阁村。这一天,惜字阁村张灯结彩,鞭炮长鸣,着实热闹了一番。从此,姜显儒为感天恩,凡在重大的节日里,总是穿着御赐的黄马褂,拄着御赐的龙头拐杖。
  此外,在姜家“皂角”老屋基,记者一行还看到了“寿以德高”“国士无双”“寿随德增”三块匾额,据姜家后辈姜仁广介绍,这都是对姜显儒和姜大选祖孙两人高尚品德的褒奖。文字由记者黄小倩实习生胡昭月整理除署名外图片由棠香街道办事处提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