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专题>唤醒历史记忆 再创新的辉煌>详细内容

龙岗古道忆往昔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09 10:40:08 浏览次数: 【字体:
曾经小川东道,如今的大安路记者黄舒摄

曾经小川东道,如今的大安路记者黄舒摄


  

  8月1日,从城区驱车出发,记者一行人踏上了重走小川东道第三站——龙岗街道。
  龙岗街道,位于大足城区西北部,因辖区内龙岗山得名。历史上,龙岗街道所处位置一直是大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唐宋时期曾作为昌州都督府驻地,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小川东道经由中敖入境,自北向南穿境而过,曾繁盛一时。新中国解放后,随着公路交通的不断发展,这条古道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城市化建设的影响,对此知之者甚少。不过,好在街道工作人员前期整理了大致路线,记者此行沿腰鼓桥、船码头、倒马坎、武魁坊、鄢家桥等一路探访,找寻小川东道在龙岗境内的遗迹及其背后的故事。
  沿古道修建的大安路
  “到了!前面就是起点——腰鼓桥!”从城区沿大安公路驶出不到10分钟,车子便停靠在公路一侧,龙岗村村主任李文菊告诉我们,小川东道龙岗段的起点到了。
  一行人兴奋不已,但眼前的景象却有些出乎意料。所谓的腰鼓桥是大安路的一部分,灰白的柏油路面让人完全察觉不到下方的桥体所在,只有站在公路一侧,才能看到用大石垒砌的桥墩。
  莫非这里是小川东道的遗址?可桥的两端是延伸的公路,为何全无古道的踪迹可寻……一连串的问号随之而来。
  “这个桥就是小川东道龙岗段的起点,现在的大安公路是在原来的古道上修建的。”李文菊说。
  1997年出版的《大足县交通志》记载:“公路兴起,民间大路发生很大变化。绝大多数公路是沿着民间大路裁弯取直,挖填修筑。”“建国初年,大安、大邮演变成了公路。”一系列的文字记载印证了李文菊的说法。
  而这条路的修建并非一帆风顺,曾耗时十余年才建成。根据《大足县交通志》上的记载:大安公路于民国33年(1944年)与大邮公路同时筹建,县城至中敖段于民国35年(1946年)4月开工,但进展缓慢,历时6年未建成。到了1954年7月,当时县里决定大安公路分两期修筑,第一期县城至中敖于当年11月开工,翌年3月12日竣工,长9.72公里。第二期中敖至安岳于1955年12月动工,翌年3月8日基本结束,长13.98公里。
  “通了公路过后,小川东道就开始被慢慢淡忘了。”李文菊说。
  龙岗境内留存至今的小川东道石板

龙岗境内留存至今的小川东道石板

曾经壮观的牌坊,如今只剩被岁月侵蚀的石柱

曾经壮观的牌坊,如今只剩被岁月侵蚀的石柱

小川东道两旁的住户

小川东道两旁的住户

这家民居,曾是小川东道上的旅馆,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这家民居,曾是小川东道上的旅馆,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记者在采访途中

记者在采访途中

竹林中的小川东道

竹林中的小川东道


  既然公路是原先古道的基础上裁弯取直,那附近有没有弯曲小道被保留下来呢?离开腰鼓桥,记者一行人朝着城区的方向前行,希望通过寻访上年纪的村民,追踪古道的蛛丝马迹。
  在李文菊的带领下,我们从公路一侧,转入一条田间小道,穿过小道,便来到龙岗村23组村民唐梦元的家。此处临近濑溪河,竹林茂密,显得格外幽静。
  “以前,我们这里热闹哦,小川东道就从我们房子旁边经过,很多南来北往的担子客都要从我们这边路过。”77岁的唐梦元指着自家房屋一侧的一条石板小路说,在他小时候,附近一带格外繁荣。此处不仅有小川东道经过,濑溪河水运在当时也很兴盛,沿线码头众多,当地地名船码头便因此得名。
  顺着唐梦元所指的方向,沿濑溪河边小川东道遗迹前行,绕过几户房屋,记者在濑溪河旁见到了村民口中所说的船码头。此处早已废弃,只留下从河口向上沿河岸铺设的石阶,让人难以想象当年的盛景。
  “濑溪河两端接城区和中敖。以前,到中敖的一段多浅滩,很多船家都会把货下到这里,再由人力挑运。”同村村民陶朝学说,“所以这一带成了货物集散地,船工、担子客多得很,附近300米内都是饭店、客栈。”
  陶朝学说,数十年前,境内入川的道路除了小川东道外,还有另外两条进入自贡、内江的支路,但繁盛程度都不及此。
  而自从公路修好后,这一盛况便不复存在,水路和古道慢慢没落。
  “公路修好了,好方便哟,哪个还走小路哩!”陶朝学说,“现在这条路已经变成了房舍间的小路,除了居住在附近的人走走,很少有人经过了。”

30米古道细数辉煌过往
  狭窄的石板小道,勾起了大家对那段历史的浓厚兴趣,但碍于周遭建筑的更迭,展示的信息有限。一行人又思考着,有没有一处保存较完好的路段?
  “或许斑竹园那边,有老人晓得。”李文菊想起,前段时间,曾听斑竹园的老人说起过小川东道,也许那里有人知道。
  记者一行随后来到斑竹园。附近的老人唐俊英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将我们带到她家屋后的一条小道上。“我们屋后面以前有条路,你们看看这条路是不是你们要找的路?”唐俊英说,“我是后来才嫁过来的,不清楚。”
  在老人的带领下,穿过一条狭窄的小巷,然后左转,一段隐没于房舍间、约30米长的石板路便呈现眼前,周遭建筑保存较好,令所有人喜出望外。
  记者注意到,这段石板路宽1米多,上面长满杂草和青苔,与十余米外宽阔的柏油马路形成鲜明的对比。道路的两则都是房屋,只不过靠近公路的一侧是高大的楼房,而另一侧则是废弃的穿斗房。
  “这段就是以前的小川东道。你们算是找对人了,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今年75岁的曾德清就住在附近,他家房前是大安公路,房子背后便是这条被岁月遗忘的石板路。
  “这条路以前很热闹,因为过往的人很多,我婆婆以前还在这里开过饭店。”曾德清指着路旁已废弃的穿斗房说到。
  他回忆说,以往,到码头担煤炭和盐巴的担子客都要经过此处。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他也曾跟着父亲担煤炭挣钱。“那个时候,担100斤煤炭到中敖可以挣5毛钱。”对于曾经的苦日子,曾德清微笑着说,“家里要吃饭哒,只要能挣钱,再苦再累都不怕。”
  60年代,随着大安公路在家门口建成通车,这条古道的功能逐渐减弱,渐渐被岁月所遗忘,只有从一旁的穿斗房和村民的讲述中,依稀能感受到当年小道的繁华,还有人们为生活奔波奋斗的艰辛。

怀揣生活的希望“一路向前”
  告别了斑竹园,继续向前走,便来到了倒马坎。
  倒马坎处有一座桥,88岁的村民唐利川回忆称,倒马坎名字的由来便与这座桥有关。相传当地有逢桥须下马的说法,而当时有一位名人骑马来此,听到这个说法后,并不相信,而是骑着马过桥,结果他连同所骑的马匹一起摔了一跤,倒马坎就此得名。
  这样的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付之一笑的同时,也不免让人暗自揣测其中的深意。之所以会有逢桥必下马,也许是古人为了保护桥梁所杜撰。但可以想象,在交通并不发达的过往,桥梁和小道对于人们而言,都格外珍贵,这些道路将河岸、村社、集市连接,人们经此去到想去的地方。
  在倒马坎稍作停留,记者一行跨过塔水桥,来到位于小川东道附近的张家坝,参观了当地一处文物遗址——武魁坊。
  随后,记者一行沿大安公路继续向前,由于临近城区,小川东道的痕迹愈发难寻。通过沿路村民的讲述,脑海中浮现出人们肩挑背扛,行走在小川东道上的情景。他们满怀希望,盼望着能快一点到城里或是更远的地方,将劳力和货物换成钱币,让家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一路向前,便来到鄢家桥。该桥位于龙岗街道累丰社区,始建于清代,为石质平桥,南北走向横跨濑溪河。此处是我们此行最后一个节点。遥想当年,人们行走于此,便知城区即将到达。
  站在桥的一侧,人们由此进城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数十年前,担子客络绎不绝,一名担子客停下来,一边拭去额上的汗水,一边向城区的方向张望。停留片刻,随即又挑起担子,迈着沉稳的步子,继续向前……

 记者 毛双 实习生 胡昭月/文 黄舒/图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