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夜空的“中敖火龙”

中敖火龙(本社资料图)
正月里,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栩栩如生的彩绘巨龙腾空而起,在烟火缭绕中翻滚游走,场面空前壮观,这就是气势磅礴的“中敖火龙”。它曾在1999年登上中央电视台《中华一绝》节目,2011年被申报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两次进京参演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节目,震撼了全国各地的观众。
据《中敖镇志》记载,南宋民族英雄赵昴发是永安里(今中敖)人,为抗击外来侵略,杀身成仁。中敖人为了纪念、缅怀这位民族英雄,用火烧龙(即“中敖火龙”)的形式来歌颂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愿他在烈火中永生。后来,逐渐演变形成当地百姓祈福的民俗文化活动,1976年之后,烧龙时间由史定的每年元宵之夜更为正月初六晚。
每年春节前,当地的龙灯会就开始筹备火龙制作事宜。龙成后,即择日选址,举行开光点相大典。旧时,盛典选在关圣殿(今永兴寺)或金顶寺,主持盛典者,一般为当地德高望重的会长、帮首等。开光点相完毕,锣鼓起,鞭炮鸣,游龙入会馆供奉。
大年初一,龙灯会街头舞龙,给千家万户拜年。烧龙之夜,舞龙者赤身护送龙举行出龙仪式,一番祭拜祷告之后,火龙便开始游街。夜幕中,龙体通明闪耀,形态变幻莫测,老百姓用烟花喷烧龙身,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意吉祥。
“中敖火龙”之所以能够得以代代相传,扎龙人和舞龙人的传承功不可没。为此,记者辗转找到中敖火龙的传承人蒋祖寿和龙运光。
蒋祖寿今年70岁,他是制作火龙的能工巧匠。据他介绍,“中敖火龙”一般长20多米,常有7节、9节、11节、13节,加头尾的节数不可为偶数,只能是奇数。由龙头、龙身(龙节)和龙尾,再用一长绳贯通其中连接而成。其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大致包括竹篾扎架,麻绳系头,皮纸裱糊,彩色纹身。龙体浑身彩绘,龙头形象逼真,龙的所有部位中空插烛,龙口设喷火装置。通常,一个人扎一条龙需要近30天时间。
曾经有不少年轻人都前来拜师学艺,蒋祖寿也一直用心地教授他们扎龙的技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蒋祖寿的徒弟们也纷纷改行,整个中敖镇会手工扎龙的只剩下寥寥数人。看着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窘境,他感到无比痛心和惋惜。
今年80岁的龙运光擅长舞龙。由于祖辈相传,12岁时,他就开始接触舞龙。“舞龙头是表演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一副龙头大约有40余斤,所以领舞的人必须有一副好身板。”据龙运光介绍,“中敖火龙”之所以享有美誉,除了舞龙的套路,还在于烧龙的氛围。
每当表演到高潮的时候,其余的表演者或观众就会舀着铁水,或者手拿烟花洒向巨龙,让其浴火重生。而这个过程,对于赤膊上阵的舞龙者来说,也是相当大的考验。
“铁水或者烟花接触到皮肤,会钻心地疼,因此在表演过程中要学会保护自己。”龙运光说,在表演前,将白蜡树上的蜡磨成粉吞下,即使再多的烟花或者铁水洒在身上,都不会心慌。
在传统舞龙套路的基础上,龙运光不断进行创新,并自编自排了许多精彩节目。如今年事已高的龙运光已无法再次挥舞龙头,但他对舞龙的热情却依然不减。近些年来,龙运光精心培养出一批批年轻的舞龙人,将“中敖火龙”的“接力棒”一代代传承下去。本报记者黄小倩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