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赋能“舌尖上的大足”
今年以来,大足区一场以文化赋能餐饮的变革正蓬勃兴起。从百年传承的邮亭鲫鱼到创新融合的化龙跳水鱼,从市井夜市的烟火气到高端餐饮的精致宴,大足餐饮业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八方食客,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文化赋能 特色菜品脱颖而出
记者从大足区商务委了解到,在重庆市“渝味360碗”美食评选中,大足区9道菜品脱颖而出。其中,邮亭鲫鱼、宝顶冬菜烧白等5道菜入选“最具文化价值榜单”,丁家坡洋芋、龙水湖虾等4道菜荣登“最具旅游价值榜单”。这些菜品不仅承载着大足的地域记忆,更成为传播石刻文化、冬菜文化的生动载体。
以入选“渝味360碗”头碗菜的邮亭鲫鱼为例,这道始创于清代咸丰年间的传统名菜,历经四代传承,以“一鱼三吃”的独特技法闻名:鲜鱼现杀入汤,鱼骨熬制底料,鱼泡点缀提鲜。在邮亭镇“刘三姐鲫鱼”老店,食客们常能看到老板刘淑华手持长勺,在直径一米的大铁锅中翻搅着数十条鲫鱼,腾起的热气中弥漫着豆瓣、泡椒与鲫鱼交融的香气。“这道菜的关键在于‘鲜’字,从捕捞到上桌不超过6小时。”刘淑华说。如今,邮亭鲫鱼已带动周边形成年产值超2亿元的产业集群,成为大足餐饮的“金字招牌”。
场景创新 夜市经济焕发生机
每当夜幕降临,大足印象街区夜市灯火通明,300余个统一设计的摊位沿街排开,石刻纹样的遮阳棚、冬菜图案的灯箱与川剧变脸表演相映成趣。这里不仅是美食聚集地,更是文化体验场——游客可以亲手制作佘胖子凉虾,聆听雍溪口水兔的传承故事,甚至参与“泥鳅钻豆花”的现场烹饪挑战。
“过去夜市存在占道经营、噪音扰民等问题,现在通过划定专门区域、统一管理标准,既保留了烟火气,又提升了品质。”大足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数据显示,自2024年设立规范化夜市以来,大足夜间餐饮消费同比增长32%,带动就业上千人。在蓝湖国际花街夜市,“90后”摊主小陈将化龙跳水鱼与石刻元素结合,推出“千手观音鱼”主题套餐,受到消费者青睐。
品牌引领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
面对“规模效应不足、低层次竞争”等发展瓶颈,大足区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培育出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餐饮企业。重庆味然饮食文化有限公司旗下的“叁仟饮大饭店”,将石刻艺术融入空间设计,推出“石刻十二宴”主题菜单,每道菜对应一尊石刻造像,如“牧牛图”配以龙水湖虾,“六道轮回”对应泥鳅钻豆花,让食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文化深度。
“我们正通过‘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打造沉浸式餐饮场景。”重庆味然饮食文化企业负责人令狐绍伟透露,企业已投入500万元研发智能点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并计划在2026年前开设3家文化主题分店。与此同时,大足餐饮协会联合职业院校开设“石刻美食传承班”,培养既懂烹饪技艺又通文化解读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目前大足区出台的《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培育年营收超亿元餐饮企业3家,打造“渝味360碗”示范店20家。为此,政府不仅提供最高500万元的创业补贴,还搭建“大足美食地图”线上平台,整合餐饮、住宿、交通等资源,实现“一部手机游大足、吃大足”。
如今,从街边小店到品牌矩阵,从单一业态到全产业链,大足餐饮业的蜕变之路,正是文化赋能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当石刻的千年韵味遇上美食的烟火气息,这座城市正以独特的魅力,书写着“舌尖上的文旅融合”新篇章。
记者 谭显全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