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农机手古淞余 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近日,古淞余在大足盛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门市后检修故障的农用无人机。他一边忙碌一边对记者感慨道,“现在农机装备更新迭代很快,每年光是设备的支出都不止6万元,设备刚回本差不多就要换新机了。”
记者不禁问道,“才回本就要换新,那怎么盈利呢?”古淞余苦笑着放下手中的工具,向记者讲述起他的创业历程。
古淞余是一名“95后”,父亲是种粮大户。从小跟着父亲在田间忙活的他,深知传统劳作的艰辛与不易。眼看父母两鬓斑白,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固守“阵地”力不从心,他决心扎根家乡热土,深耕自己较为熟悉的农业领域,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2016年,在父母的支持下,古淞余自学无人机技术,并成立了盛隆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无人机打药、直播等基础业务。“南方耕地细碎,丘陵地又多,机械作业难、覆盖率低,刚开始我们只做了无人机业务。”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农田改造,先进的农机装备和综合服务模式成为抢占市场的关键要素。“2021年前,我们一直在摸索阶段,服务模式比较单一、传统,后来客户逐渐流失。”通过客户回访,古淞余意识到合作社急需“升级”。“农户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抢占农时先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农田改造地区已经用上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全链条服务护航农业生产,我们也要跟着时代走才行。”古淞余说。
为了在市场中长久立足,也为了让农户种田更省心,古淞余开始采购试用先进的复式作业农机设备,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实战,通过农机与农技并举,整合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集成、销售等环节资源,创新土地托管服务模式,打造“全链条”为农服务体系,解农户之忧。
近5年来,古淞余带领合作社积极在全区开展作业活动,累计实施社会化服务5万亩次,同时对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战略,助力大足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
其间,古淞余不断总结实战经验,虽刚满30岁,却已成为一名经验丰富、深受客户信任的“农机土专家”。不管是空中飞的,地里“跑”的,他都能熟练操作应用。他秉持着让农户少走弯路的初衷,在农机推广中对农户们倾囊相授。“农机应用有专业壁垒,很多操作细节是自己摸索才知道的。不是说赚钱就走人,而是让农户也能挣钱,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古淞余说。
凭着专业的服务和为农情怀,合作社有了稳定的客源,业务范围涉及云贵川渝地区,盈利“还有好多账没有收回来,有的还可能收不回来。”他明白,“种地收获的周期较久,风险性大,可能抗过了自然风险,又抗不过市场风险,投入产出不成正比。”遇到困难农户,他还会减免农机作业费用,至今累计减免了20余万元。
虽然目前经营合作社“仅够温饱”,但古淞余认准目标踏实干,“搞农业赚钱难,但总要有人去做。”他依然保持长远目光和对农业的热爱,“我们将持续拓展服务广度与深度,同时坚定地践行社会责任与共富担当,以更专业的技术、更高效的服务和更深厚的为农情怀,赋能家乡农业现代化,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古淞余坚定地说。
记者 何美林 实习生 彭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