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头条>图片头条>轮播头条>详细内容

胡帮玉:做“三线精神”的最忠实践行者

来源:新渝报 发布时间:2025-07-08 09:57:08 浏览次数: 【字体:

进社区开展网络安全宣讲。

进社区开展网络安全宣讲。

带领电信学院学生参观“川汽展厅”。

带领电信学院学生参观“川汽展厅”。

组织居民协商解决问题。

组织居民协商解决问题。  


  1967年2月,21岁的胡帮玉抱着襁褓中的孩子,从内江乘绿皮火车到大足邮亭,再步行至四川汽车制造厂。眼前的“干打垒”宿舍没有厕所,喝的是带腥味的稻田水,丈夫赵培林却让她去底盘分厂当铣工:“年轻就得学真本事。”她没抱怨,翻出技术书啃到深夜,很快在八级工制度下的铣工岗位站稳脚跟。
  底盘分厂加工二车间的活儿又重又精,车桥零部件生产容不得半点马虎。工业学院毕业的胡帮玉总能超额完成任务,1974年厂里成立突击队时,她和同事为赶工36小时不眠不休,“宁愿倒在机床旁”的冲劲让川汽厂生产成绩获中央认可,当年10月她作为职工代表参加国庆观礼。
  1975年,胡帮玉成为车间唯一女组长,带着班组常年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谁家没房住找她,她总设法协调;升任支部副书记后,她推动车间年年评先进;1985年掌管设备动力处,双桥片区用水调度全在她肩上;1989年兼任生产系统党总支书记,五个支部的安全、动力管理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只要承诺的事,我都能办妥。”从铣工到管理者,她用34年工龄践行这句话,直到2001年退休时,鬓角已染霜色。
  退休后的胡帮玉也没闲着,“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胡帮玉说。在她办公桌上有一叠红色的《记录本》,里面详细记录了从2008年10月17日至今的每一项工作。文字记录下的点点滴滴,也是她对“三线精神”最真实的践行。
  2022年,龙滩子街道开始创建“五老工作室”,邀请胡帮玉主持工作。她带领“五老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走遍街道的每一个小区,通过开展关爱大放彩、文化大讲堂、民情大走访、矛盾大化解、政策大宣传、实事大督办“六大”活动工作机制,持续抓实关爱帮扶,教育培养青少年。特别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路上,坚定地为他们做好引路人、铺路人、守护人。
  在实验小学的教室里,有孩子问“三线精神”是什么?胡帮玉展开泛黄的老照片:“1965年,咱们川汽厂的爷爷奶奶就是用肩挑用背扛建起了一个个生产车间。”她的指尖轻轻抚过照片,声音里满是温度。她给孩子们讲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为了实现“中国重汽梦”背井离乡,来到穷乡僻壤的巴岳山下的豪情壮志;讲“宁愿倒在机床旁不愿躺在病床上”“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奉献精神;从红岩CQ261的诞生到越南自卫反击战上的“红岩神炮”,到1984年10月1日“红岩车”牵引着5型核导弹驶过天安门广场,再到红岩车走向世界。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凝聚着重汽人的智慧与心血。
  胡帮玉用生动的故事,将“三线精神”和“重汽文化”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中,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薪火相传,激励着新时代青少年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发扬先辈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在太平社区有一户毛姓居民,妻子患严重精神疾病,两个女儿未成年,一个家全靠丈夫支撑。每年逢年过节,胡帮玉都会去看望,送米送油和学习用品,还向街道寻求资金支持。可命途多舛,几年前男主人不幸离世,留下母女三人艰难竭瘁。后来好心的舅舅把妹妹和两个外甥女接到大足照顾。因孩子户口在双桥,到大足上学便成了问题。胡帮玉先找到街道,随后与街道工作人员一同协调教育部门,最终帮孩子落实了在舅舅家附近的公立学校入学的事宜。
  毛家一家三口虽然离开双桥已经好几年了,但胡帮玉心里总是惦记着她们,很想亲自去看看她们。她辗转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拎着新书包和水果找到孩子们的住处。小姐妹俩看见胡帮玉,愣了几秒后突然红了眼眶。“奶奶怎么来了?”小姑娘的声音哽咽,胡帮玉蹲下身子替她擦眼泪,小姑娘的舅舅也很感动,他没想到妹妹一家已经离开双桥几年了,胡帮玉心里还惦记着关心着她们。
  如今,79岁的胡帮玉虽已鬓染霜华,但仍步履不停,用一生诠释“三线精神”,让奉献之花在岁月中常开不败,指引更多人在前行路上初心如磐。

记者 罗冠骁 通讯员 谭大红

终审:刘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