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头条>图片头条>轮播头条>详细内容

大足区教委 以“ 暖万家”教育厚植人民群众幸福之本

来源:新渝报 发布时间:2025-01-15 11:09:40 浏览次数: 【字体:

eb5c796255d14061a857bfa1172d231a.jpg

大足区东城幼儿园举行“祖国妈妈我爱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资料图)记者 瞿波 摄

大足区第四届师生体育艺术节活动。

大足区第四届师生体育艺术节活动。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市委书记袁家军在全市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教育力量。大足区召开全区教育大会,谋划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大足区教委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竭力办好“公平有质量、温暖有良知”的人民满意教育。

五育融合
让立德树人“底色”更靓

  大足区教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政治属性,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质量核心“软实力”更硬。聚焦增强思政引领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关键课程”呵护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用石刻文化镌刻思政大文章》被市委教育工委作为典型案例刊载全市通报。牢牢抓住教育质量核心,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普惠率99%,超市平4.39个百分点,幼儿园“森呼吸”“非遗”课程影响力持续扩大;义务教育均衡特色发展,落实“教育入学一件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5所学校6个课例被推送教育部参选、8所学校19个课例被评为市级“基础教育精品课”;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安排近800名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2024年特殊资格上线再创历史新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大足职教中心成功通过市级“双优”计划验收,获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1项;在足高校教师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师生获国家级奖励95项,省市级奖励103项。
  五育融合“渗透力”更强。2024年新获评重庆市德育品牌2个,全区共有市级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品牌8个,宝顶小学学生税明洁荣获第十六届宋庆龄奖学金;树“书香海棠”品牌,在少年向上、中华魂市级展示活动中综合排名位于全市第一;加强智慧教育中心建设,新增“周末名师导学”等精品课程近1500节,12万余名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区现有重庆市智慧校园示范校24所;新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3所,现有国家级、市级体育特色学校71所,大足中学获评“全国国防教育工作示范学校”;深化美育教学,打造艺术活力课堂,全区现有市级艺术特色学校9所,在重庆市第十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一、二等奖44项;全区现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62个。
  交流合作“聚合力”更牢。加强与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等知名学府、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激发校地新活力。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力推动区内基础教育与川渝优质名校的深度合作。举办职业教育联盟技能大赛、“智慧教育创新与实践”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均受到高度评价。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研学基地,接待区内外研学学生6.62万人次,龙岗一小、职教中心等20余所学校与区外积极推进教研、体艺、成果等共研共享活动,被重庆市教委、四川省教育厅联合评选为“成渝协同”重大教育改革试验项目优秀试点单位。

扩优提质
让城乡均衡“景色”更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大足区教委着眼人民属性,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把“公平、质量”的主线贯穿教育发展始终。
  教育发展保障量更足。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只增不减,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75327万元,预计比上年增长0.61%。一年来,全区实施新建扩建项目3个,共投入资金4.8亿元,新增用地面积165亩,新增校舍面积6.7万平方米,新增优质学位4080个;有序推进大足中学、大足田家炳中学、大足一中3所普通高中扩建工程,持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加大困难学生帮扶力度,2024年,从学前教育到中职教育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8026人次,资助金额5042.95425万元;完成6917名学生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发放贷款8772.7071万元,做到了应助尽助。
  教育集团办学面更广。建立“政府统筹、教委主导、名校引领、资源共享、综合改革、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格局。2024年,全区成立“名校+”紧密型、联盟型教育集团共17个,成立“高中+”贯通型教育集团共5个。通过管理互通、师资互派、研训联动、项目共研、质量共进、文化共建,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品牌的共享,进一步优化了办学机制,创新办学模式,提升办学品质,激发办学活力,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和受益面,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努力办好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目前,全区集团化办学学校覆盖率达90%。
  师资队伍建设质更优。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全面深化教师队伍改革,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开创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一批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竞相涌现。2024年,宝顶实验小学书记、校长刘圣萍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珠溪镇土门中心小学教师杨朝恩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获奖层次及人数创历史之最。全区现有正高级教师20名、特级教师10名,市、区级骨干校长、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名师等近1200人;积极建设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工作室,已建立市级区级名师工作室51个,实现联动全区、辐射川渝。2024年全区交流调动教师160人,选派155人到优质学校跟岗,选派89人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进一步提升城乡教育资源均衡水平。

改革创新
让惠民有感“成色”更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大足区教委着眼教育战略属性,积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评价回归育人本位,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新生态。
  牵“牛鼻子”做深教育改革。全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科学谋划、全面推进,形成“立体多维+分层分类”的学校评价体系,“德能并重+质量结合”的教师评价范式,“全面多元+突出个性”的学生评价模式。印发《2024年重点改革任务清单》《重庆市劳动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实施方案》,系统推进4项“三个一批”重点改革项目和9项市级、3项国家级改革项目,建立“5指”劳动教育评价改革机制,初步形成“1+4”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标准,通过专家评审;形成“1+2+N”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模式,凝练“4个破解”做法和4个方面改革成效,顺利通过市教委中期评估和年度总结验收。
  找“新路子”做细管理增效。进一步提升“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的实效,成立龙岗学区等8个学区党委,8名委领导分别兼任学区党委书记,积极推进构建“区委统一领导、区委教育工委牵头抓总、学区党委督促指导、学校党组织全面落实”的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工作格局。开展大足区教育系统首届书记、校长争先创优赛马比拼活动,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创新开展首批中小学校幼儿园党组织书记、校(园)长任期综合督导评估,启动第二批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激情。
  挑“硬担子”做实协同育人。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区协同育人工作格局,推进工作落实落细。全区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1个,建立了以区教委和区妇联主要领导为双校长的全区家长学校总校1所,以学校为站点的家长学校分校128所,以社区为站点的社区家长学校分校309所,家庭教育阵地积极发挥作用,持续推出“相约星期三公益大讲堂”“家庭教育家长沙龙”“周末家长小课堂”家庭教育公益服务,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区教委与区公安局、区民政局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千手护蕾”“美丽心灵”“足够爱你”“莎姐守未”等工作,做实“五防”教育,守护近2万名留守儿童。大足区《让留守和困境儿童走出“困境”》入选“第二届全国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百佳案例”,并受邀在全国教育局长论坛作专题交流发言。
  一年来,从龙岗母城到海棠新城,从龙水湖畔到巴岳山麓……教育力量创造的成果之花开遍棠城,彰显着教育在新大足建设壮阔征程中的突出贡献力。
  教育强区建设,征途漫漫。2025年是贯彻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更是建成教育强区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大足区教委将在建设教育强区大坐标中锚定历史方位和责任,全面提高教育强区建设执行力,不断提升大足区教育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满足新期待、适应新需求、化解新难题、服务新大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持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基础教育之力厚植人民群众幸福之本。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终审:刘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