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头条>图片头条>轮播头条>详细内容

川渝雕刻共享产业园助企强链

来源:新渝报 发布时间:2024-11-07 15:06:05 浏览次数: 【字体:

432e154ce51a474881f1463354e0000b.jpg

每逢枯水期退潮后,在重庆南岸区雅巴洞江滩公园上就显露出一座巨型石刻,引来无数游客慕名打卡。该石刻名为《长江·母亲的歌谣》,是根据长江“母亲”的形象雕刻而成,由30余位川渝石雕工匠前后历时9个月才完成。
  在“母亲”身边围绕着11个“孩子”,分别代表着长江沿线的11个城市,生动形象刻画了长江孕育无数中华儿女的画面。石刻全长63.87米,取自长江流域6387千米的长度,面积约为500平方米,远远望去十分壮观,与重庆山水之城的立体背景融为一体。
  这座巨型石刻于2022年动工,采用摩崖造像手法,借鉴了大足石刻释迦牟尼涅槃图与牧牛图相结合的雕刻技艺,工艺精湛、巧妙,创作内涵极具时代意义。在川渝两地“雕客”通力合作下,于2023年完工,是长江沿线上新的地标建筑之一,更是近年来川渝两地工匠合作助推石刻“出圈”的典范。
  川渝“雕客”合作,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初唐时期就有川渝石雕艺人齐聚大足开凿佛湾的潮流;在宋代,更有安岳石刻工匠六代人扎根大足献艺近200年的佳话。而本世纪初,受资本市场影响,川渝“雕客”陆续出走,奔赴五湖四海,在云南、广东等地“开垦”雕刻事业。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在外的川渝‘雕客’返乡,不仅作为雕刻工匠,更是乡村新型‘创客’。”大足石刻文创园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负责人段勇告诉记者,川渝“雕客”回乡后,大多都会选择自己创业,这也导致两地相关企业数量多、体量小,大部分的雕刻企业没有专门的工厂,数控化程度低,同时分布十分分散,各自经营,缺少交流合作,难以承接大项目,发展缓慢。
  2022年,为发扬大足石刻文化,凝聚川渝雕刻企业力量,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川渝雕刻共享产业园应运而生。这也是川渝首个专业化的雕刻产业园区,开启了千年川渝“雕客”合作新篇章。
  段勇介绍,共享产业园拥有2万余平方米雕刻工厂,配备了机械臂雕刻机器人、大型圆雕和浮雕机共30余台,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共享场地、共享设备、创业扶持、事务代理、政策代办等一系列服务。“园区整合了人社、市场监管、税务、法务等政务职能,通过政策下沉,搭上我们的服务前移,努力为办厂创业的每一位雕客提供全链条、一体化的服务平台。”段勇说。
  去年,位于大足区的重庆巨龙雕塑有限公司迎来了一场“甜蜜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四川仪陇县市民广场的宏伟文化浮雕项目。然而该项目规模庞大,对人力与物资的需求超乎寻常,让公司面临独自按时完成任务的艰巨考验。
  “我们拥有十几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但缺乏生产车间与智能化设备,以往的作品皆出自手工雕琢,耗时冗长,且鲜少与外界合作。”重庆巨龙雕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仪刚说,“纯手工雕刻虽能保证品质,却需一年半到两年之久,远水解不了近渴,购置新设备成本太高,我们又负担不起。”
  一筹莫展之际,张仪刚从段勇处了解到,川渝雕刻共享产业园不仅提供设备租赁服务,还汇聚了来自川渝两地的石刻高手供企业雇佣。张仪刚迅速行动,与产业园取得联系并着手筹备生产事宜。“我们不仅租借了高效设备,还从产业园招募了20余名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来自四川与重庆。”张仪刚介绍道,两地石刻文化同源共流,技艺上相辅相成,工匠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围绕客户需求,就石刻的比例、结构、技法等细节展开深入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探索出最佳创作方案。经过约半年的精心雕琢,巨龙雕塑不仅按时交付了作品,更保证了质量上乘。“这是我们首次尝试利用共享产业园的设备资源,也是首次与四川的石刻工匠携手合作,这次经历让我们收获颇丰。”张仪刚感慨道。
  目前,川渝雕刻共享产业园已入驻川渝雕刻企业100余家,一改之前川渝雕刻企业散、小的局面。这一共享平台的运行不仅促进了两地“雕客”紧密合作,还共同完成了《长江·母亲的歌谣》、四川仪陇县市民广场文化浮雕、广安市文博公园文化创意项目等多个大型雕刻艺术杰作,书写了一段段动人的合作佳话。
      记者 余佳

终审:罗怀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