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专场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媒体聚焦大足。 记者 瞿波 实习生 曾亦嘉摄
大足区委书记陈一清答记者问
大足如何加速构建“日月辉映、繁星闪烁”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国际文旅名城?
做大做靓“石刻联动”做足做特“山水文章”全力推动“串珠成链”
大足历史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不仅拥有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还拥有风光旖旎的龙水湖度假区,以及如梦荷棠·山湾时光、隆平五彩田园、红岩重汽博物馆等特色景区景点。我们提出加速构建“日月辉映、繁星闪烁”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就是要依托大足石刻这张太阳般的世界级金质名片,以及龙水湖这个“月光女神”般的靓丽山水,再加上众多特色景点“繁星”一起闪耀,将大足建成国际有影响、国内有地位的国际文旅名城。
一是做大做靓“石刻联动”,聚焦让大足石刻走下崖壁、与国际对话、向世界邀约,推动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正式开门迎宾,创新推出8K数字球幕《大足石刻》,上线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云游·大足石刻”,今年上半年,大足石刻游客量和门票收入在去年分别增长357%、431%的基础上,分别增长14.1%、22.9%。
二是做足做特“山水文章”。龙水湖与巴岳山,山水相依、深情守望,108个绿岛点缀湖中,共同绘就了“湖映山青,水连天远”的秀美画卷。我们将持续构建“全方位、全景式、全天候、全家福”的旅游产品体系,全力打造“欢乐龙水湖、养生巴岳山、幸福嘉年华”旅游品牌。
三是全力推动“串珠成链”。我们将围绕让四海宾客“驻足流连”,推出一批乡村游、古镇游、文化游等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游览大足石刻和龙水湖之余,可以到袁隆平院士工作的第一站——隆平五彩田园,亲身体验院士终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可以到如梦如幻的山湾时光,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太空荷花;可以到全市首个“三线建设”博物馆——红岩重汽博物馆,重温那段中国军用重汽从无到有、乘风破浪的峥嵘岁月。我们还将大力实施“增星添A”“快旅漫游”等计划,打造一批名景、名镇、名街、名村、名店、名品等,建设一批主题酒店、精品民宿、特色客栈,常态化办好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环龙水湖马拉松赛、龙舟赛、航空嘉年华等节会活动,持续唱响“精美的石刻会说话”,让大足“处处是景点、季季有活动、天天都精彩”。
大足在推进城乡融合方面有什么考虑和打算?
推动城区“一中心四组团”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5513”创新举措
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大足在推动城镇能级提升方面,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小镇集群,打造带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龙水“五金小镇”、双桥“专用车和光电小镇”、万古“新能源摩托车和智能电梯小镇”、邮亭“锶盐新材料产业小镇”、三驱“文创小镇”、宝顶“世遗小镇”、拾万“稻渔小镇”、雍溪“花卉小镇”、高坪“蜂蜜小镇”,各具特色、竞相发展,有效吸纳本地群众“家门口”就业6万人以上。今年上半年,大足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居全市第7位。
下一步,我们还将坚定推动城区“一中心四组团”向心发展、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提质、扩容、强核、融圈”行动,依托成渝中线高铁大足石刻站,加快规划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城,聚力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和综合承载力。
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深入实施“5513”创新举措。“5”——农村“五合一”综合改革试点(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闲置宅基地腾退、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确权确股保利益、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五项改革)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实施农用地整治19.7万亩,新增耕地1.1万亩,腾退宅基地9535户、面积5054亩,入市102宗、面积3261亩,唤醒农村“沉睡”资源,增强了乡村“造血”功能。“5”——开展“五星村庄”评选,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建立“一个振兴一颗星”的综合评定制度,目前已评选“五星村庄”24个。“1”——农房规划建设全周期管理服务“一件事”改革,是全市唯一试点,成功打造3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个巴渝和美乡村星级示范村,大足石刻片区荣膺重庆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拾万镇长虹村摘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桂冠。“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小镇焕新”“岸上能看景、下河能游泳”三项行动计划。通过这几项举措,大足扎实推动乡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大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雷科答记者、网友问
大足将如何进一步优化城市底蕴、扮靓城市底色?
以“绣花功夫”打磨城市新封面
我从大足石刻文化城的建设,和大家聊聊大足的城市更新、居民的生活焕新。
大足石刻文化城依托成渝中线高铁大足石刻站之基,核心区域规划5平方公里,拓展版图广袤至36.6平方公里,将成为大足“未来城市封面”。
在此蓝图之下,我们首重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城乡一体,多规合一,严控建筑之姿,将石刻之韵、五金之魂、重汽之忆融入街头巷尾、细微之处,让历史之光照亮现实,布局与功能和谐共生,形态与风貌相得益彰,于大地之上勾勒城市新篇。
我们注重现代化,以人为本做到底,加速水电气讯基础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布局高铁站换乘之心,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共筑现代化新城之梦,点亮棠城市民新生活。
我们注重精细化,久久为功抓到底。梯次推进海棠湖、大南山、西门等片区开发建设,筑就高品质居所,提升治理精细,城市体检常态化,停车治理深化,以“绣花功夫”打磨城市新封面。
大足的五金升级到什么水平了?
接下来计划如何让数字赋能五金产业?
迎来“岁月静好”成就发展“最大增量”
今年7月,“与辉同行”走进大足,直播盛况空前,五金产品线上销售增速刷新历史纪录,帮助五金产业迎来“岁月静好”,成就发展“最大增量”。
第一,我们分门别类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专项行动,成立智能制造商会,组建专家委员会,累计引导300余家企业分级实施智能化改造,企业数字化设备普及率达到59.1%。下一步,大足将围绕数字化车间、创新示范工厂、智能化工厂,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生产力,继续深入实施“两化”融合贯标行动,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赋能,打造一批“5G+”智能制造新场景,以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行动促进中小企业开展针对性改造提升。
第二,点面发力推动五金产品数字化改造。大足已投用全国首个五金制品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通过赋予产品“数字身份”,实现上下游企业标准化对接、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溯源、消费用户与生产工厂直联。全区接入五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企业221家,标识赋码量8.2亿个,标识解析8.7亿次,为企业降低库存21%、缩短交货周期27%、提高生产效率12%。下一步,大足区将久久为功,持续为企业降本增效。
第三,升级打造无界交流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了区内首个综合性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引育科技研发企业15家,为五金等传统产业提供了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产业链节点服务。下一步,大足区将秉持国际交流的理念,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构建五金产业开放式共享空间。
大足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提升患者救治的时效和体验感?
坚持数字化赋能 推动医养结合发展 打造“友好”就医环境
针对减少就医负担、优化看病流程这一诉求,大足区全面执行“医检互认”改革,强化结果互认、流程简化,大大减少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做重复检查的情况,既节约了时间,又减轻了患者负担。接下来,大足区始终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医疗服务各环节,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广大群众享受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一是坚持数字化赋能,进一步升级改造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通过“线上”深入,将“点上”发力转向“面上”拓展,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规范化互认的“点线面”联动。
二是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持续开展医养机构签约合作服务和居家医养签约服务,通过家医签约、上门服务、困难老年人帮扶等方式,为全区11万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慢病治疗、康复护理、居家医养等服务,将健康真正送到群众家门口。
三是打造“友好”就医环境,围绕群众在就诊中的痛点堵点,以常态化“三服务”机制为抓手改善医疗服务,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建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患者入出院服务中心,不断优化门诊服务、完善便民便医服务,让患者真切感受“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
大足区委副书记、区长徐晓勇答记者问
大足将聚焦哪些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速构建“246”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近年来,大足区坚持以“实业为基,智造领航”,积极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速构建“246”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两大主导产业如鸟之双翼,驱动区域经济振翅高翔。智能网联新能源专用车与摩托车产业,成功开发全国首台无驾驶室无人驾驶换电矿卡,建有国内首个大型综合智能物联网汽车试验基地,拥有21家整车企业与104家配套伙伴,共同编织出全市最完整的新能源摩托车产业链,彰显出“智造”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再生资源及新材料产业,集聚34家企业,形成废旧拆解、再生金属、节能环保3大产业链,正全面建设的江西环锂新能源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将构建起动力电池闭环生态,描绘出“绿色制造”的美好图景。在两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四大特色产业集群蓄势待发,正集聚形成大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现代五金产业,打造中德五金智能制造产业园、西部首个五金产业研究院,激光制造、增材制造等七项创新工艺技术取得突破,自动化生产线与刀具智能加工线,赋予传统产业新生。智能电梯产业,5家整机企业与20余家配套伙伴携手并进,年产能逾4万台,向“制造+服务”转型,打造后市场服务高地。锶盐新材料产业,坐拥全球1/4、全国1/2的锶矿资源,打造全球首个锶盐新材料产业园,构建世界级锶盐新材料产业基地。今年引进的沃肯新材料项目填补电子级光刻胶材料产业空白。光电产业,市区共建光电产业基金,盛泰光电引领上下游24家企业协同创新,全球每20颗手机摄像头就有一颗“大足造”,光电产业正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目标直指“西部光谷”。同时,大足还着力引进培育无人机及航空地面设备、新能源及新型储能、医药中间体及现代中药等6个前沿领域细分产业集群,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绘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大足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下一步还将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助力全市外贸发展?
畅通道 育主体 拓市场 优服务
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近两年来,大足加快建设成渝腹地对外贸易合作集聚区,探索打造市场采购贸易“重庆模式”,今年已试点出口3130票,总额达12.5亿元,在全国同批试点中位列第1;1—6月,全区进出口总额激增153.2%,增速位列全市第3。
从四个方面,大足下足硬功夫:
聚焦“便捷”以畅通道,在全国20多口岸实现通关,货达77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打通市场采购贸易+中欧班列、铁海联运、国际空运等出口通道,每月常态开行3—4趟“重庆·大足—白俄罗斯·明斯克”跨境专列,以“大足市场采购贸易跨境国际专列”品牌,推动跨境贸易更加自由翱翔。
聚焦“生态”以育主体,加速市场采购贸易产业孵化园建设,引进培育现代物流、外贸综合、金融服务等企业44家,发展经营主体140家,助力中小企业外贸聚点成面,让农特产品、箱包服饰、五金制品等商品出海,目前已助力渝中区、合川区等地产品翱翔海外推动跨境贸易更加集聚发展。
聚焦“全球”以拓市场,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五金博览会,加强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RCEP成员国等经贸合作,为更多国内小商品搭建国际大舞台,推动跨境贸易更加国际化。
聚焦“高效”以优服务,建成投用作为全市首个专注于外贸新业态的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渝采通”跨境贸易服务平台、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将监管服务与外贸服务一体集成,推动跨境贸易更加简便快捷。
大足将紧握试点契机,致力于打造集小商品生产制造、批发集散、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成渝腹地对外贸易合作集聚区,不断畅通外贸“出口圈”,培优外贸“生态圈”,扩大外贸“朋友圈”,推动全市“小商品”走向国际“大舞台”。
大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青青答记者、网友问
大足在加快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匠心雕琢“足字号”文艺精品力作
近年来,大足区坚持文艺立品、文化惠民,用“足”心思,开“足”马力,匠心雕琢“足字号”文艺精品力作,不断增强优质文化供给能力。坚持高点定位,勇攀文艺精品“高峰”,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以《只此青绿》主创团队为基础班底,全力打造《天下大足》主题舞剧,目前,该舞剧已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于7月1日全面启动排练,争取在10月合成试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铸就文艺创作“高原”,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大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现实题材文学精品创作等文化工程,《大足小工匠》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诗歌《菊的四重奏》获全国赛一等奖。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实施文学“讴歌”、美术“添彩”、非遗“传承”等工作计划,持续加强对文艺队伍的价值引领和创作引导,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努力创作更多文艺精品。做靓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交流“高地”,持续开展“全国知名作家大足行”“牵手大足石刻”等文化交流活动,顺利完成央视《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和重庆卫视《诗行长江·大足之旅》拍摄,获得上亿人次的瞩目。
我们还将接续办好川剧旅游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联动四川省资阳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精心打造“资足常乐”“点石成金”等文化品牌,全面唱响“精美的石刻会说话”。
除《黑神话:悟空》游戏外,大足还有哪些数字文化产品?
大足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数字文化加速发展?
打造数字文化精品 提升数字文化体验 构建数字文化生态
推动文化与数字双向赋能,既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也拓宽了发展的空间。近年来,大足区找准定位、选好跑道,推动文化事业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坚持“内容为王”,打造数字文化精品,立足大足石刻等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化开发,推动历史文化“活起来”、传统文化“兴起来”。建立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已有包括大足数字文化长廊等在库数字图书308万册,期刊绘本4100种,慕课、名师讲座14000多门,各类数字资源达390TB。建成的“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首次实现了大足石刻“五山”VR全景游览和可移动文物三维扫描成果云端展示。拍摄的《精美的石刻会说话》短视频入选新华社媒体融合报道典型事例,《巴岳山下的重汽岁月》荣获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纪录片一等奖。
坚持“传播为要”,提升数字文化体验。上线“云游·大足石刻”数字文旅项目,与腾讯公司合作开发“英雄杀”游戏大足石刻定制版,8K数字球幕电影《大足石刻》获评国家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全国智慧旅游培育试点项目”。当前,我们正积极打造“大足石刻云上书房”数字文化品牌,不断丰富数字文化形态,拓展数字文化场景应用。
坚持“产业推动”,构建数字文化生态。建成大足区数字文化产业园,以短视频生产为主攻方向,集聚了一批微短剧创作、生产、传播、服务企业,已成功申报为首批重庆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实践基地。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数字文化产业链建设,打好“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组合拳,加速形成数字文化产业场景集群。
记者:陈安林 刘星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