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头条>图片头条>轮播头条>详细内容

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大足区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4-07-18 09:55:01 浏览次数: 【字体:

a9c737d262f64d5a97c8bb7f1e654e86.jpg

大足区瑞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粉碎加工玉米秸秆。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足区运用多举措为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注入“源动力”,让好生态催生好产业。
  时值七月,铁山镇的白芷迎来收获期。在一排排整齐种植的白芷下方,覆盖着一张张塑料地膜。这层地膜对于白芷的生长发挥了巨大作用。
  农用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抗旱、节水、增温、保墒、增产的作用,但普通地膜的广泛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田里的“白色污染”。
  “普通农用地膜易碎,如果长期滞留田间,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削弱耕地的抗旱能力,降低土壤肥力;还会影响农作物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致使农作物产量下降。”大足区农业生态和农村能源站工作人员柘世荣介绍。
  相比普通农用地膜,在白芷药田里的加厚地膜厚度为0.015毫米,厚度更高,拉力和韧性更强,无论是机械回收还是人工回收,掉落的杂质都更少,节约了人工清除杂质的成本,每亩能为农户增收1000元左右。
  “加厚地膜用完后可以全部清除,几乎没有残留,对土壤环境和水源无毒无害,能有效防止农业面源污染,从源头上降低‘白色污染’问题。”铁山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周林说。
  据了解,2023—2024年,大足区共争取37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其中100万元用于试验示范。铁山镇作为试验点,截至目前,全镇白芷、蔬菜等种植地推广使用加厚地膜3000余亩,助力当地农业产业经济发展。
  除了使用更加环保的加厚地膜,构建秸秆多种利用长效机制,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也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以往,农村对于秸秆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焚烧,不仅带来了大气污染,还存在着容易引发火灾的安全隐患。其实,秸秆含氮、磷、钾等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经过加工可转化为肥料、饲料、燃料、基料等,从经济效益上看,具有不小的“含金量”。
  在大足区瑞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捆的玉米秸秆经过切碎,变成具有高膳食纤维和丰富维生素的优质饲料,端上了黑山羊的“餐桌”。
  该公司董事长刘后黎表示,把玉米秸秆粉碎后做成青饲料用于喂养黑山羊,既能满足黑山羊的日常采食需求,比起全价饲料喂养,每天还能给养殖基地节省2000元到3000元。
  据了解,近年来,大足在保障秸秆科学还田利用的同时,积极运用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五化”做法,不仅提高秸秆离田利用率,还从多角度促进了农业产业经济发展。

记者 罗婷婷 实习生 杨心雨 文/图

终审:刘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