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头条>图片头条>轮播头条>详细内容

回响千年的“田园牧歌”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6:21 浏览次数: 【字体:

75c2528babed4e70be88956b007c7641.jpg

牧牛图

  谷雨前后,正是春耕农忙时节,大足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尽管现代化的农机不断普及,但铁犁牛耕的方式仍被沿用。茫茫天地间,一人一牛的场景,与千年前凿刻在大足宝顶崖壁间的《牧牛图》遥相呼应。

  在大足石刻宝顶大佛湾南崖西端,有一龛长达27米的巨幅组雕《牧牛图》,画面上,牧人或挥鞭驯牛、牵牛徐行,或并肩耳语、横笛独奏,或袒胸露怀、憨然憩睡;牛群或舔蹄饮水,或跪地而息。抛开造像蕴含的修行哲理不谈,造像所表现的场景何尝不是千年前大足“田园牧歌”的一个生动缩影呢?

  铁犁牛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至唐朝,农业的迅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铁犁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宝顶山石刻的《牧牛图》这组造像,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大足地区农业生产中耕牛的普及,以及农耕的发达。”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员李小强说。

  据文献记载,晚唐乾符年间,蝗旱相继,战乱频仍,赋役繁重,民不聊生。黄巢起义席卷中原,唐僖宗仓皇奔蜀,三川随之鼎沸,兵戈四起,波及昌州。昌元县令韦君靖在今天的大足龙岗山一带“合置义兵,招安户口,抑强扶弱,务织劝农,足兵足食”。在他的治理下,大足后来出现了“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盛况。

  “大足气候适宜,温光条件比较好,自古就有‘大丰大足’的美誉,物丰粮足,是四川盆地粮食主产区之一。”大足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权志说。

  对此,原大足县相关县志文献资料记载,建县前的初唐武周长安年间即有“大足川侨户辐凑”之载,物丰粮足,唐末韦君靖在此“务织劝农”,宋代兴修水利,农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清中叶以后引进红苕,粮食产量提高,宣统元年粮食总产量为74.72万石。

  而农业的兴旺在大足的一些诗词中也有所体现。

  现存大足南山三清洞外左边石壁上,一首名为“左朝请大夫知剑州军州事张宗彦题”的南宋七言诗提到:“极目稻塍平浩渺,一川麦陇翠蒙茸。”短短两句便勾勒出当时春日景象,一望无际翠绿的水稻和小麦跃然眼前。

  又如,在大足农村地区流行的一些农事生产谚语中,“寒露麦子霜降豆”“麦发冬至,秧发夏至”“人勤春早”等,可见大足农事活动的丰富,同时也透露出大足人对农业的重视。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农耕文明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从乡土“长出来”的古老农耕文明,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因而,充分发掘农耕文明的文化底蕴,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大足高度重视传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化,传统农耕文化资源也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利用——村民楼变农耕文化展馆,老石磨子、风车、牌匾、农具等老物件陈列其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插秧、抓鱼、捉虾等被作为农耕文化体验活动,被越来越多的孩子所喜欢……

  赓续农耕文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足将持续奏响属于大足的“田园牧歌”。

记者:张玮 毛双 文/图

终审:曹冬玲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