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利用同行 让散落乡野的文物真正“活起来”
修复后的峰山寺吸引了不少游客。
修复后的板昌沟。
三月的雨后,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清新以及芳草的味道。
顺着大足区中敖镇峰山村乡村旅游导览牌的指引,记者于静谧清幽的竹林间,走过一段蜿蜒青石板路,这里“藏匿”着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峰山寺摩崖造像。
峰山寺摩崖造像始凿于南宋,通编13号,存像50余身,分布于高7米、宽40米的崖壁上。青石路面雨渍未干,檐廊覆盖的石刻造像保护区域却保持着通透、干爽。这得益于大足石刻研究院启动的中小石窟保护建设项目。
中小石窟亟待保护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除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舒成岩等“七山”石窟外,还有68处市、区级中小石窟。
这些中小型石窟营建上起自唐代,下讫于清代,跨时千余年,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真实反映了川渝地区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情形,为研究各时期的宗教、艺术、建筑、服饰、民俗、哲学思想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但受各种条件影响,总体保护状况较差。
近年来,中小石窟的保护状况备受关注。2001—2019年,大足石刻研究院维修了68处中小石窟中的13处石窟保护建筑,加固了3处石窟岩体,但仍有大量石窟造像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常年的风吹日晒,产生了岩体开裂松动、渗水、苔藓、彩绘剥落、风化剥蚀等病害,加速了造像破坏,危及造像本体安全。
全国率先启动专项保护
“安全形势严峻!”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蒋思维警告说,68处中,有31处缺少电源、50处缺少完整的安防监控设施,不利于开展造像的安全监测和考古研究等保护工作。
为了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阐释传承工作,探索中小石窟保护新模式,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按照“保护棚建设特色化、安防监控集中化、价值阐释规范化、开放利用便民化、创新建设乡村遗产公园”的总体目标,2021年,大足区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了中小石窟保护设施建设项目。
项目从长效机制、本体保护、安全防范、环境整治、设施配套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改善中小石窟文物保护管理现状,总建设面积约4万平方米。
项目范围包括中小石窟69处,其中大足6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潼南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项目计划分三期实施完成,第一期21处、第二期25处、第三期23处,工程经费总估算约4943万元。截至记者发稿,第一期21处已完工14处、在建4处、待建3处,一期工程预计今年7月全面完成。
蒋思维表示,大足石刻研究院以往主要聚焦在大型石窟的保护上,但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大,以及文物保护队伍的壮大,中小石窟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中小石窟的保护和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给山野间的宝贝一个“家”
大足68处中小石窟分散在18个镇街的山野中,管理难度极大。以中敖镇峰山寺摩崖造像为例,过去,这里保护建筑檩条断裂、屋面渗水,周边环境杂乱,外界几乎无人知晓还有这么一处精美的石刻造像。
彭秀荣是重庆石柱人,两年前,嫁到了大足区中敖镇峰山村。她说,小时侯就在书上见过大足石刻,很喜欢,和丈夫恋爱时,她曾去过宝顶山、北山参观过石刻,感觉非常震撼。
彭秀荣的家离峰山寺步行只要20多分钟,喜欢石刻的她,一有空就会去逛逛,“和宝顶山、北山不同,这里设施简陋,崖壁还渗水,游客来了,连石刻造像雕凿的年代都不清楚。”彭秀荣遗憾地说。
2021年7月,中小石窟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实施第一期5处试点,峰山寺位列其中。
工程实施以后,新建的保护建筑外观古朴庄重、与石刻区的环境相得益彰。同时还配套建设了人行步道、旅游厕所、安防设施、价值阐释牌等基础设施,不仅让石刻有了“新家”,更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处文化休闲空间,同时还吸引了不少周边自驾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彭秀荣感慨地说:“如今的峰山寺,整洁清幽,好似一处修身养性之地。”
“我们不仅要让石刻更加安全,还要让大众知晓石窟的内容。”大足石刻研究院规划建设处副处长刘坚介绍,峰山寺摩崖造像共有造像10余龛,每一龛的前方都设置了文物简介牌,以中英双语的形式,介绍文物故事,这是之前没有的。这既能让当地居民更加了解石刻,也为专家研究石刻提供了便利。
助力乡村振兴
山野间的石窟有了人气,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有了源动力。中敖镇看准这一契机,借助峰山寺周边蜿蜒起伏的山势,山下湖光秀色的美景,大力发展柑橘、李子等特色产业。眼下,该镇500亩李花迎春绽放,品石刻、赏春花、泛小舟,丰富的游玩项目,足够充实游客们半日时光。
大足区中敖镇党委书记龚文川介绍,除了峰山寺,中敖镇还有板昌沟、普圣庙、玉皇庙等多个中小石窟点,目前这些石窟群均已完成改造整治工作。“赏石刻、看美景”的乡村旅游环线也基本形成,去年开始,游客数量明显增多,根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已超过10万余人。
随着中小石窟保护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结合各镇街不同乡村旅游资源,在适宜的时间节点打卡各个石窟点,成了不少游客开启大足石刻深度游的选择。
邻近中敖的高坪镇,同样拥有不少石刻资源,目前已实施完成光明殿、石壁寺等3处中小石窟保护工程,老君庙、玄顶村保护工程也将于近期完工。
高坪镇宣传委员黄秀琼说,过去,高坪镇的优势旅游资源单一,很难让游客留下来。石刻旅游资源得到释放后,该镇将高峰寺、小川东道、冒咕田园楠木林串珠成链,打造出一条特色的乡村旅游路线,受到游客欢迎。“4月是高坪千亩楠木林开花的季节,我们溪上月民宿已经预定客满,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其实,这只是中小石窟保护建设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自启动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护修缮计划以来,全区68处中小石窟不仅有了更好的保存环境,其蕴含的旅游价值属性也得到进一步释放。辖区镇街围绕乡村振兴,以各处石刻造像群为圆点,串联起镇街打造沿线农业、旅游产业,收效甚佳。
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蒋思维介绍,探索中小石窟保护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机结合,是该院努力实现文物活化利用的初衷,不仅要让石窟的保护状况和展示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还要保护工程发挥更大价值,让散落乡野的文物能够真正活起来。
未来,大足石刻研究院还将继续推动中小石窟寺保护利用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文旅产业发展,有效释放文物资源活力,助力建设高质量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小石窟寺保护利用之路。
记者 李东 陈柯男 张玮 文/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