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头条>图片头条>轮播头条>详细内容

匠心独具的典范之作:宝顶山毗卢道场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2-05-13 11:16:00 浏览次数: 【字体:

964b3daf1df949b2b0aefd46b02f66bd.jpg

4b25e63bc973496585fe406153c7f0b5.jpg

8ba806566214448da4afac0d2649e423.jpg

4232f8392e974fd9ac1ab243c7747545.jpg

d941eb85eb144041bc56199136ac8966.jpg

54b4692d070c40fa933a8c0b3af00d88.jpg

5676bde658f94eb19ffae02360bc32dd.jpg

在宝顶山石窟中,每一龛每一窟造像的题材、表现形式、艺术价值,以及在这座大型密宗道场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都引来无数专家持续不断的关注与探讨,这其中大佛湾的毗卢道场,即是如此。
  毗卢道场被编为第14号,造像主要集中在一个高6.6、宽11.6、深4.2米的洞窟之内。站在洞窟之外,窟门两侧皆有造像,左右下方各雕刻有两位半身的天王像,上方是佛像,左右各有8尊,合计为十六佛像,他们皆位于月轮形的圆龛之中,双手或持物、或结印。在窟门的正中上部,刻一匾额,匾心阴刻“毗卢道场”四字,在右端竖刻署款“朝散郎知重庆军府事姚宍恭书”,窟门左右刻楹联一对,左联为“欲得不招无间业”,右联为“莫谤如来正法轮”,在楹联之下,圆雕一对憨态可掬的石狮。窟门处姚宍恭题书,对了解宝顶山营建时间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因为重庆在唐代为渝州,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改名为恭州,淳熙十七年(1190年,宋光宗绍熙元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因此,这块匾额当为南宋光宗即位之后所书。
  跨入毗卢道场内,扑面而来的是满壁的造像。在正壁,从崖壁之上凸出一个近似于坛台之类的建筑。对于这个建筑,之前的研究论述,说法不一,有“八角攒尖双重檐亭”“八角形塔”“中心柱”等等,其后,经研究得知,这其实是一个转轮经藏,只不过,与北山第136号完整的转轮经藏相比较,宝顶山的营建者将此处设计为仅现一半,另一半隐没于后壁之中,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极为少见,故给人以误解。这处高5.4米的转轮经藏,以须弥山为基座,其上依次为莲座、平座、账身、账檐、平座、天宫楼阁等,楼阁之上即是窟顶。在这个转轮经藏上,雕刻有诸多题材:其中,有四根龙柱,柱上飞龙昂首缠绕;正面有一佛像,为结跏趺坐的毗卢遮那佛,头戴花冠,口中射出两道毫光,双手结印于胸前,似正在讲授高深的佛法;在下部雕刻有一蟠龙。
  窟内环壁皆有造像,其中左边岩壁原满壁造像,据清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大足知县史彰《重开宝顶碑记》中,“毗卢洞为猛风拔木所损”,可知大约在清代初年,原窟顶之上的松柏塌下,导致毗卢道场窟顶和窟左壁内外严重受损,20世纪50年代,虽然经过修复,但是造像仍然残缺较多,现崖壁上还存有多尊摩崖造像,一些造像崩塌时断裂,其中有一件圆雕头像,现存于大足石刻博物馆展厅主要位置,这尊头像高40、宽22、厚23厘米。头戴花冠,冠下露螺发,冠上刻出仰莲花和放焰珠,冠下装饰珠串。脸型方圆,眉间刻有白毫,双眼微闭,柳叶眉,双眼皮,眼梢修长微微上扬,鼻略残,嘴微启。表情似在沉思,给人以无限遐想。
  右壁一带的雕像保存甚为完好,主要雕凿四身毗卢佛像,头戴花冠,手中结不同的手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在其左右各有文殊、普贤,他们一道组合成华严三圣的造像。在这四组造像上下,分别雕刻楼阁、供养菩萨、武将力士等题材,其中,在毗卢佛莲台下方,还有一些面朝主尊、背对观者的造像,较为特殊。在窟门左右处,下方还有坐在狮子、大象背负莲台之上的文殊和普贤菩萨;在窟门的上方,还有两身飞天,皆单手托盘,相向作飞翔状。
  那么,这一窟琳琅满目的造像,依据的是何经典呢?表现的是什么题材呢?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表明,这窟造像内容表现的《华严经》“七处九会”,这一观点基本上渐被世人认同。也就是说,这个洞窟是毗卢遮那佛说法传道的场所,展现出了《华严经》叙说的“华藏世界”,这个世界是释迦如来法身毗卢遮那佛显现的净土。“七处九会”,是佛陀在七个地方,举行的九次宣扬大乘佛法的宣讲会,洞窟四壁的造像主要所表现的就是这个图像。
  毗卢道场内雕刻造像甚为精致富丽,精品迭出。菩萨造像面容细腻祥和,花冠玲珑剔透,袈裟自然流畅;武士造像昂首站立,身着甲胄,甲片清晰可见,气宇轩昂,可谓是宋代武将的真实体现。那几身背朝观者的造像,面部和前身淹没于岩石之中,给整组造像增加了崇高、威严的气氛。
  在宝顶山大佛湾各个龛窟之间,它们之间大多有着某种关联,这也是专家们常年孜孜不倦探讨的一个学术焦点,毗卢道场在这其间所处的位置是什么呢,与周边龛窟之间是如何衔接的呢?郭相颖在《略谈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完备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场》论文中,认为“此为北岩造像之纲,次第演绎出四部阐发行德教义的经变图像”,所以,在其后为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观无量寿佛经变、地狱经变这些讲述佛教修行的故事图。而在四川美术学院李巳生教授看来,毗卢道场很可能为大佛湾造像的中心,他在《报恩道场宝顶山》的论文中,说道“据造像内容组合布局推测,似以北崖‘毗卢道场’为中心,其左翼造像群经东崖延伸至南崖道场入口处,右翼造像群延伸至北崖末端”,其中,“左翼造像群以展示释迦佛无住涅槃利乐众生内容为主”,“右翼造像以宣说知恩报恩,知心观心,修习净业脱离轮回流转之苦为主”。由此看来,毗卢道场不仅仅是一处演绎经典的造像洞窟,还在宝顶山大佛湾造像中具有衔接内在造像联系的作用,甚至是一个整个造像群的中心。这些学术观点的提出,自然可以看出毗卢道场在学者眼中的地位,随着学术探讨的不断深入,或许这些观点还会得到更多的丰富与认识。
  走出毗卢道场,回首一望,不由得惊叹于营建者巧妙的设计,把佛教经典通过图像的形式,巧妙地融入到这个有限的洞窟之中;加之极为少见的独特的转轮经藏表现形式,这个洞窟可谓是匠心独具的典范之作!李小强/文  郑文武李小强/图

终审:罗怀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