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世界知名研究院建设
将大足石刻建设成为世界遗产的典范、文化保护的样板、传承利用的示范、文旅融合的标杆
稳步推进世界知名研究院建设
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人员在佛祖岩开展石窟寺专项调查。
经过修缮后的光明殿摩崖造像保护建筑。
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护设施建设。
大足网讯(记者 张玮 陈柯男 李东)新年伊始,又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砂岩质石窟岩体裂隙渗流精细探测与防治关键保护技术研究,在大足石刻研究院正式启动。自此,大足石刻研究院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到5项。
去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大足石刻研究创建为世界知名研究院,将大足石刻建设成为世界遗产的典范、文化保护的样板、传承利用的示范、文旅融合的标杆。
文物保护成绩斐然
隆冬时节,大雾锁城,中敖镇铁马岗若隐若现,陡直的崖壁上,市级文物——普圣庙摩崖造像更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距离除夕还有一段时间,但对于大足石刻义务文保员龙运高和陈贵素夫妇来说,今年的春节格外有盼头,因为他们和“国宝”将在春节前“入住新家”。
2021年,大足石刻研究院正式启动了大足中小型石窟三年滚动保护计划,从长效机制、本体保护、安全防范、环境整治、设施配套等多方面入手攻克、改善大足境内中小型石窟保存现状。普圣庙摩崖造像就是大足中小石窟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工程(一期)21处示范项目之一。
“文物保护包括基础和本体两部分。”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蒋思维说,眼下,普圣庙的施工在这两个部分都有体现。首先进行岩体加固,化解失稳风险,同时修缮普圣庙外部保护建筑,用3米宽的便道取代以往的泥泞道路,设计300多平米的院坝,这些举措不仅能为石刻更好地防风避雨、也能改善大足石刻义务文保员的工作环境。普圣庙的修缮进入尾声,72岁的龙运高笑得合不拢嘴:“这里的石刻再也不怕落雨、吹风天了,我们守起来更加安心,这个春节,我和石刻一起住新家!”
中小型石窟的保护工作有序进行,针对大型石窟群的保护、修缮同样亮点纷呈。据悉,2021年,大足石刻研究院牵头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共有10项,其中就包括新开工实施的北山168窟抢救性保护工程、宝顶山大佛湾圆觉洞抢险加固工程(一期)。正在推进中的小佛湾造像保护修缮工程,顺利完成了室外遗存的清洁、加固;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二期)完成了北岸治水进程;宝顶山结界造像抢险加固保护工程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百分之八十。
大足石刻中一系列岩体加固、渗水治理、本体修复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不仅发挥了重大项目的创新驱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也为我国石窟寺的保护修缮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大足石刻作为“重点石窟寺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学术科研全市领先
重庆市石窟寺是中国南方石窟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营建时间长、分布地域广、规模庞大、题材丰富、极富时代和地方特色等突出特征。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石窟寺保护,为了全面掌握石窟寺的保护状况,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专项调查工作。重庆市石窟寺的专项调查工作于2020年10月启动,重庆市文物局成立了专项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确定大足石刻研究院和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为牵头单位共同承担全市的调查工作。
“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开展保护工作。”据了解,本次调查是落实把石窟寺保护好、研究好、传承利用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掌握石窟寺的保护状况,系统分析石窟寺保护形势,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科学、完善的石窟寺保护体系,锻炼培养石窟寺保护专业队伍,提升我国石窟寺保护管理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次专项调查历时7个月,于2021年4月结束。大足石刻研究院牵头完成了“调查工作报告”,理清了全市石窟寺文物的数量、保护状况、损害变化等。同时,针对石窟寺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专业、可行的规划和建议。
牵头完成重庆市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是大足石刻研究院在学术科研方面的一个缩影。2021年,该院先后出版《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工程报告》《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论稿》《大足石刻编年史》《大足石刻总录》《大足学刊(第5辑)》等图书;“重庆地区石窟寺及石刻铭文资料抢救性收集与整理研究”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实现了重庆市考古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新增5项;合作开展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中的2个子课题研究。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到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1项;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在大足举办了“重点石窟寺保护展示利用的考古标本库房建设现场推进会”等。
传承利用更加坚实
眼下,同济大学博物馆里的“世界遗产——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特展,受到了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展通过金石拓片、文献资料、大足石刻历史照片,以及应用3d打印技术还原的大足石刻经典崖壁造像等各类展品近200件。全方位展示了大足石刻艺术与其背后的保护、研究、传承工作。
能够促成这次精彩的特展,要归功于“四百工程”。为了让大足石刻更好地“走”出去,从2018年开始,大足石刻研究院启动了“四百工程”,以百场讲座、百场展览、百馆赠书、百集微视频展播向全国乃至世界推介大足石刻。其中,展览是传播文化最直观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该院将在国内外选择一百座博物馆、美术馆或展览馆,举办一百场展览,展现大足石刻中蕴含的‘慈、善、孝、义、廉’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
刚刚过去的2021年,“四百工程”圆满完成了3场高质量的展览,首先是在苏州博物馆举办“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特展,这次展览也是苏州博物馆举办的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类展览;之后,“空谷流响——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特展来到了深圳市南山博物馆,以大足石刻最新数字化保护成果为亮点,展现大足石刻当代文物保护工艺和成就。最为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17日,“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出展品共计82件(套),包括宋代至明清的石质文物、现代3d复制品等,展示了大足石刻的发现过程、基本概貌、造像特色及保护研究成果。这也是大足石刻时隔20年之后,再一次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应观众需求,国博策展方与大足石刻研究院沟通磋商,将原本计划在11月中旬结束的特展,延展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借助高品质展示平台的辐射力,大足石刻的影响范围与公众认知度都有了显著增强。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还肩负着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的使命,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足石刻作为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应用,并以各种形式进入地方教材、高校专业教材。在2021年,大足石刻更是首次编入了国家统编教材,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中,大足石刻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赫然纸上,反映、勾勒宋代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面貌。
接下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将持续开展“四百工程”和“走进故宫,牵手敦煌,联动高校,聘请名人”等主题文化旅游推广活动,举办“敦煌与大足:一带一路视野下的石窟保护与发展”圆桌论坛,强化“北有敦煌、南有大足”的国际文化地标概念,提升大足石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快推进大足石刻游客中心、“十里荷棠”城景融合示范片以及宝顶山石刻景区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建设世界知名研究院的愿景,向着我区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的目标不断进发。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