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国际国内>国内>详细内容

短视频的“瘾”与"忧"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3-08-11 10:36:58 浏览次数: 【字体:

图片1

图片1

沉迷。刘道伟作/新华社

沉迷。刘道伟作/新华社

  

不是在刷短视频,就是在刷短视频的路上。这可能是不少人当下的生活状态。

Mob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近3个小时,且持续5年呈增长态势。

有网友这样说:“除了工作、吃饭、睡觉,绝大多数时间都被‘绑’在了短视频上。”对于年轻网友,还有个段子:小镇青年用快手,时尚青年用抖音,吃瓜青年用微博,知识青年用知乎,游戏青年用YY,“种草”青年用小红书……

实际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亿,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其中,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10.12亿,成为吸引网民“触网”的首要应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不自觉地生活在一个由短视频搭建的“信息茧房”中,进去容易,出来很难。

刷短视频为何“停不下来”?除了上瘾之外,大家还担忧什么?今天我们来说说短视频的“瘾”与“忧”。


  短视频行业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强,超出不少人的预期。

今年5月,《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发布,报告公布了该行业发展的最新数据:超1.5亿网络直播账号、超10亿内容创作者账号、近2000亿元市场营收。

“翻译”过来就是说,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几乎“人人都是短视频内容的创作者”。

具体来看,截至2022年,主播账号累计开通超1.5亿个,同比增长7.1%;短视频内容创作者账号(指账号曾有过短视频内容创作发布行为)累计超10亿个。在市场主体方面,具有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经营资质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有6263家,其中2022年新增企业1959家。

不难看出,尽管受宏观经济和疫情影响,但短视频行业依旧“逆势上涨”,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和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主播群体已逐渐呈现高学历化、年轻化、职业化趋势,短视频创作者也正在向年轻群体和中高龄群体两极发展。

多项数据综合下来可以发现:短视频,正不断走向全民化。


  你或许无数次想摆脱短视频,结果发现它仍“无处不在”。有网友这样形容短视频对当下生活的影响:“某音15秒,人间两小时。”

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拓展了社交方式,深度嵌入生活消费。不过,“短视频上瘾”问题,也被大众诟病,走路刷、吃饭刷、睡前刷……特别是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问题更加严重。有家长表示:“感觉现在孩子刷短视频的瘾,超越了当年的游戏《王者荣耀》。”
  多项调查结果显示,短视频已成为消磨时间的第一利器。有人疑惑:抽烟、喝酒、打游戏上瘾,还可以理解,为啥刷个短视频也容易上瘾?

你可能不知,短视频或许比你更了解你。为何刷短视频总能刷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比如,有人喜欢体育,就总能刷到与体育有关的明星八卦、新闻资讯、最新赛事等内容,当然还会时不时遇到推销体育产品的视频。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算法机制”。对于平台来说,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和行为特征,将最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精准推荐;对于用户来说,不断刷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对平台产生依赖。

短视频的“短”字,让内容干货更聚焦。当下,人们被“信息爆炸”的时代洪流裹挟,都希望能花更少时间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内容,所以,不少人选择以碎片化的方式获取信息。

抖音等平台的崛起,让自带“15秒”“配乐+视频”“短平快”多重标签的短视频确立了“江湖地位”:十多秒的时间,将最核心的内容展示给受众,配上极具矛盾冲突的画面、颇具洗脑效果的音乐,让短视频能用最快时间抓住受众眼球,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

社交互动功能让人更有参与感。当前的短视频平台,显然不止于提供视频内容,其社交功能更为完善。以抖音平台为例,用户可以观看视频或直播,而平台自带的社群、电商、社交等功能,基本满足了当下人们的各类生活需求。

当你的感官被不断切换的短视频刺激,就会产生大量多巴胺,人也会进入到兴奋状态。经过反复刺激,大脑会逐渐对其产生“耐受性”,这就是为何刷短视频会“越刷越兴奋”。


  不过,当兴奋退去,你会突然发现,花了几个小时刷短视频,除了“短暂的快感”,似乎什么都没得到。

而比“短视频上瘾”更让人担心的,则是短视频内容的屡屡越线、危机暗藏。

比如内容同质化严重。很多网友在刷到某个短视频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个剧情,好像在哪儿见过。”

内容同质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唯流量论。比如,在资本和流量的刺激下,“泛知识”“泛娱乐”“剧情演绎”等类型的短视频争相“狂飙”,但内容同质化现象也较为严重。这些短视频一旦出圈,马上就有人模仿抄袭,内容剧情基本上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

比如平台审核把关缺失。相较于传统的视频制作,拍摄短视频只需一台手机、几个片段即可。较低的准入门槛,让各类内容创作者、网红主播争相涌入短视频赛道,这也导致夸大虚假、粗制滥造等低质内容频频登上平台。

与此同时,部分平台为博流量,不断放低审核标准,或直接跳过审核环节。内容把关的缺失,也是导致短视频屡屡出现擦边色情、恶搞低俗,甚至是违法违规等内容的重要原因。

比如“信息茧房”效应明显。“信息茧房”是大数据技术、注重受众体验、受众选择性接触心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往带来的结果是进入“认知陷阱”,在算法机制的影响下,受众接受信息愈发不真实。

比如深陷“信息投喂”怪圈。更深层次的,很多人担心短视频会让人丧失思考能力。短视频采取信息“投喂”的方式。长期刷短视频,会让受众习惯被算法“喂养”,不愿再深度思考,久而久之,专注力、思考力都会下降。

还有,“网红”效应导致部分人价值观扭曲。近年来,在短视频风口下,造就了一大批一夜暴富、日进斗金的“网红大v”。不少网红在直播或者短视频中,满屏纸醉金迷,极尽炫富低俗之能事。个别所谓“书法家”在网上搞“书法表演”,笤帚泼墨,大喊大叫,令人恶心。不少网友,特别是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易被假象迷惑,导致其金钱观、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短视频的“瘾”与“忧”,该如何破题?

针对部分短视频内容真假难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部分平台重流量、轻管理,放任导向不良信息传播的问题,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月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牛一兵指出,今年将在去年相关专项行动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平台审核松、推荐算法不科学、流量分配机制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可以说,这真是招招打在要害上。

对于短视频来说,内容审核关口,犹如行业生死关口。短视频内容生产者,特别是平台方,务必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不能只重经济效益,要更注重社会效益,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加强内容审核和安全管控,确保网络环境风清气正。

对大众而言,逃脱大数据和算法包围,不妨尝试逆向操作,训练“我需要的算法”。刷到擦边、负面、无用信息,尽快略过;刷到积极向上内容,则可以多主动“转评赞”。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主动选择”“训练算法”的过程,算法则会根据受众的选择,进行调整转换。最终,我们不再是被动的内容消费者,而是可以主动设置议题、信息过滤的主导者。

短视频的“瘾”与“忧”,是将长久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特别涉及到青少年刷视频上瘾带来的一系列教育、管理、社会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未来如何破局,朝何处发展,是短视频行业管理者、从业者和广大受众亟需面对的问题。

来源:上游新闻


终审:曹冬玲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