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厕从文明“瓶颈”变亮丽风景
这是宿迁市张家港实验小学“街坊公舍”外景(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厕所革命在行动】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文明窗口。自2013年起,江苏省宿迁市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方式,大力实施“厕所革命”,用5年的真抓实干向老百姓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成就了城市文明的蝶变。 多措并举解决如厕难问题 “解手要走上一里路才有厕所,有时急起来真要命。”6年前,宿迁市平安大道一处巴士停靠点的巡逻员何家良被如厕问题困扰着。以前在宿迁,如厕有“三大难”:公厕数量少导致难以寻找;非24小时开放且收费导致难进;环境脏乱导致难蹲。这“三大难”让不少宿迁人“十万火急”时遭遇窘境。 为解决“如厕难”问题,2013年宿迁打响“厕所革命”。市政府成立“厕所革命”指挥部和各级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厕所的事”。为方便统一管理,政府出资将原先由私人经营的公厕尽数收回,对原有的公厕按照高标准进行重建和改造,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其次,政府按照每300米至500米一座的标准新建了一批高质量公厕。此外,政府还出资设计指路牌,让市民能够轻松地找到公厕所在。 如今,宿迁市区范围内免费开放的公厕从2013年之前的147座增加至578座,“厕所革命”不仅使公厕的数量增加了,分布也更加合理了。 “厕所革命”的实施在乡村同样效果显著。近年来,宿迁在农村地区累计新建无害化厕所98.72万座,普及率达88.2%。“从前大伙儿都一起去挤村头的茅坑,到了夏天更是蚊蝇成群、臭气熏天。现在家里的厕所干净卫生,和城里没什么两样。”宿迁市王官集镇唐圩村村民张爱琴告诉记者,自从政府掏钱为每家每户建起卫生户厕,现在厕所数量变多了,空气变清新了,蚊蝇变少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和村民们的幸福感都提高了许多。 “脏乱差”公厕变身“便民公舍” “现在的公厕改叫‘公舍’啦,我每天都和老邻居来这里喝茶、看电视。”在宿迁市厦门路欧洲花园街坊公舍里,以前常打麻将的李树平有了新的爱好。 通过走访宿迁的大街小巷,记者发现李树平口中这样的街坊公舍并不少见。它们有的黑瓦白墙走“复古风”,有的几何设计有“时尚感”,特别是欧洲花园“汽车旅店”造型的街坊公舍,还曾获得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颁发的“最美公厕”综合奖。 随便走进一间就能发现,除了配有电视之外,饮水机、阅览室、自动血压测量仪、手机充电器、母婴护理台等也一应俱全。如此“高大上”的街坊公舍是市民出门在外落脚休闲的好去处。夏天到了,国土广场街坊公舍常有快递员、环卫工人进来接一杯水,吹吹空调纳会儿凉;每天临放学,宿豫区张家港实验小学西门旁的“城市之家”街坊公舍都能看见家长在阅览室里捧一本书闲读,等孩子放学的身影。 “以前进公厕要先捂住口鼻,现在的街坊公舍甚至比家里还干净。”府苑小区的居民张倩感慨。据了解,该小区东门公厕的管理员林朝荣和丈夫轮流为公厕打扫卫生,保证24小时“随脏随扫”。指着公厕管理间控制板上的指示灯,林朝荣告诉记者,红灯亮表示对应的坑位正有人使用,灯灭后她便过去打扫。 曾经的“脏乱差”公厕变身便民综合体,宿迁“街坊公舍”人性化设计不仅增加了邻里间的沟通,更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创新养护机制让公厕“可持续” 让造型吸睛、硬件一流的公厕“可持续”,宿迁市政府同样有妙招。 据宿迁市政府副秘书长王永介绍,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宿迁市进一步创新公厕建设模式,采取“政府+企业”的模式推进“厕所革命”,对市区环卫保洁实施市场化改革,将核心区6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10座公厕,以每座6.7万元的价格,纳入PPP一体化管护。市、区两级政府则负责督查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拨付服务经费,逐步实现了城区公厕企业化运营、专业化养护。此外,公厕外墙广告、内部多媒体广告费、银行ATM机和自动售卖机入场费等也给公厕的运营维护提供经费支持。 不仅公厕的运营维护经费有保障,而且每间公厕里配有空调、单人床、工作柜的管理间还让保洁员值班时的休息环境变得舒适了,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虽然需要24小时轮班,但是先进的感应冲水设备减轻了保洁员的工作量,“工作轻松了,工资变多了”,让不少保洁员工作起来更有干劲儿了。 公厕有“温度”了,进进出出的人也变得有“风度”了。公厕里张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宿迁文明20条”“感谢您在公共场合不吸烟”等标语时刻提醒着大家自觉地维护公厕里的环境和公共设施。“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公厕如今成了我们宿迁的一大特色,作为宿迁人我们可有面子啦!”李树平说道。 厕所的事不是小事,宿迁在“厕所革命”中的积极探索,让过去的文明瓶颈变成了如今的亮丽风景。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玫莹)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