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晋龙: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 铁路工人
30年前因为修不好设备被车间主任踢屁股的年轻电工,30年后成为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首位铁路工人。从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电工成长为发明无数的“土专家”,郭晋龙说:“只有不断地学习,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拥有知识和技能,咱们工人才更有力量。” 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的高级工程师郭晋龙在单位年轻工人们的眼中是“偶像”一般的存在。“有啥问题找郭师傅一准能解决,有时候郭师傅看一遍就能找出故障在哪。” 在焊轨车间内,100米长的钢轨缓缓地通过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被焊接成500米的长钢轨。郭晋龙站在设备旁,死死盯着逐渐变红的焊接点。“刚才焊点的温度有700多度,现在这样的状态大概是900多度。”他根据焊接点颜色的变化说出温度的变化,和身后仪表上所显示的温度区间几乎完全一致。 “不同的光线条件下,焊接点加热时的温度情况会有不同,要多观察才能有自己的判断,有了自己的判断才能改良和创新。”郭晋龙对才上岗几个月的年轻工人详细讲解着。 这套钢轨焊接设备正是郭晋龙在不断观察和琢磨之后发明的,解决了钢轨焊接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不仅用于钢轨焊接,还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模具热处理等行业。2011年1月,“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郭晋龙成为第一位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铁路工人。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郭晋龙并没有满足于此,近年来他又投身焊轨领域中另一技术难关的攻克,开始研究电压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焊轨质量。 每个新发明都是一次从头再来,对于当时年近60岁的郭晋龙来说,这次“从头再来”更为艰难。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为了学习国外的技术资料,又一次开始学英语。郭晋龙说:“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开始学英语了,年纪大了后是一边学一边忘,忘了再接着学。” 遇到自己翻译不出来的内容,他就根据资料介绍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论证推断。记不住又长又难的专业术语,他发明了许多符号来代表。“我这是‘老工人英语速成法’,为自己找到了快速读懂国外资料的小窍门。”郭晋龙乐呵呵地说。 从头开始学英语,重新构建理论体系,从零开始组装设备,郭晋龙在他60岁的时候终于研制成功了中频逆变直流钢轨焊接机。2017年,焊接机焊接的钢轨第一次接受质量检验,1吨重的铁锤从5.2米高处落下,重重地砸到钢轨上,受力的钢轨弹了起来,又完好无损地落地。铁锤落下三次,钢轨毫无损伤,在一旁握紧拳头观察的郭晋龙红了眼眶,他激动地说:“检验中受得住一锤就算合格,我们的钢轨承受了三锤。” 郭晋龙常说:“好工人就应该像淬火轨,耐磨,坚硬。”靠着一股钻研技术不服输的劲头,他研发的项目有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多项技术在国内10余家企业的30多条生产线推广应用,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 在别人看来,获得了国家大奖又有那么多发明专利,郭晋龙应该知足了。然而在他心里,还有着一股“不服气”。 2017年10月,郭晋龙带着中频逆变直流钢轨焊接机赴上海参加铁路装备展,设备赢得了国外专家的好评。“虽然外国人对我们的设备竖起大拇指,但我们还是心虚,因为有些技术还要依赖国外,想起这个就觉得不服气。” 不服气的郭晋龙在2018年初退休返聘之后,加入了呼和浩特铁路局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他已不满足于改良设备,开始帮助年轻工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常有年轻人找他请教技术创新的问题,电话和微信成了郭晋龙新的工作场。他经常通过视频为各地的年轻工人答疑解惑,有时候还会把自己处理故障的过程拍成视频传给大家。遇到在视频中说不清楚的情况,他会主动说:“我去你那里一趟吧,咱们面对面看看怎么解决。” “我们的年轻工人都有技术,但是发现创新点的敏锐度还不够,我现在用自己的经验帮他们打破创新的壁垒,希望未来的焊轨设备中能有更多的中国制造。”郭晋龙说。(记者 魏婧宇)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