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变“留量” 大足石刻如何让游客从“一眼千年”到“一夜倾城”
近期,大足石刻频频“出圈”——短短半个月,73家福建旅行社组团到大足考察,二话不说签下战略合作协议。紧接着,110名国际旅行商被千年石刻震撼,当场敲定高端深度游线路。然而,在流量涌入的同时,一个关键课题也愈发凸显:如何将“打卡式流量”转化为“留宿型留量”,让短暂的视觉震撼沉淀为持久的文化认同?答案或许就藏在两个字中:体验。
从宏观背景来看,2025年上半年全国出游人次已达32.85亿,同比增长20.6%,旅游市场持续火热。而大足也迎来重要机遇:2025年1—9月,重庆入境游客达131.2万人次,同比增长72.1%,作为核心文化IP,大足石刻已进入国际视野。西班牙旅行商在考察后当即表示,将把大足石刻纳入高端旅游线路,这无疑是对其文化价值的有力认可。
然而挑战同样不容忽视。目前游客在大足的平均停留时间偏短,“半日游”“一日游”仍是主流,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正如福建旅行商所指出的,“交通尚不便利”成为制约“打卡游”转向“过夜游”的关键瓶颈。
如何破局?产品升级首当其冲。大足正着力将“小时级”的碎片化观光,拓展为“多日游”的深度文化体验,推出“两天一夜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等产品,并计划开发深度研修、高端定制路线,告别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模式。
交通是打通留客通道的关键。大足区委书记徐晓勇提出,要对接成渝中线高铁建设,优化内部路网体系。一旦实现,大足将形成15分钟抵重庆、半小时达成都、6小时通联北上广深的交通格局,为多日游提供坚实基础。
市场策略也需从“广纳散客”向“精准团游”转型,并兼顾多元客源。针对旅行社团队,实施产品组合营销,对大型团队实行“一团一策”,并通过批发商推出特价团,快速拓展市场;针对线上散客,联合同程、驴妈妈等平台,设置介于团队价与散客价之间的梯度价格,增强吸引力;此外,紧抓县域旅游风口——2025年暑期县域民宿订单增长76.5%,积极策划自驾游活动,借助本土媒体强化推广,激活周边市场。
提升体验感,是留住游客的核心。大足8K数字球幕电影已入选国家级智慧旅游体验试点,北山石刻夜游项目通过灯光营造出神秘氛围,极大丰富了游览体验。接下来,宝顶山景区将持续提质升级,实现“五山联动”全面开放,龙水湖度假区新增沙滩浴场、水上运动等项目,形成“白天赏石刻、夜晚有去处”的完整体验链,让游客愿意住下来、反复来。
文创产品也亟待升级,从普通纪念品转向兼具文化内涵、实用属性与社交传播力的潮流单品,让游客“为石刻而来,带文创而归”,延伸文化记忆的传播半径。
口碑发酵是实现二次引流的关键。大足已构建微信、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传播矩阵,并邀请文旅达人深度体验,精准触达年轻群体。线下同样用心:在景区出口设置文创商店、打造打卡点位、提供志愿服务,以细致服务激发游客的分享意愿。
随着成渝中线高铁的推进,大足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放大。但文旅升级非一日之功,大足仍需在产品创新、服务优化与精准营销上持续深耕,将世界遗产的文化魅力,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旅游竞争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足能真正完成从“过境打卡”到“过夜留客”、从散客为主到团游兴旺的转型,让石刻的“一眼千年”,沉淀为“长留心间”的文旅品牌。
记者 舒畅 毛双 特约通讯员 曾蕊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