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足》斩获第十八届文华舞台美术奖
11月4日晚间,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重庆举行,第十八届文华奖评奖结果揭晓,渝派大戏舞剧《天下大足》获评舞台美术奖。
大足石刻色彩体系丰富、造型古朴美观,美学价值尤其突出,被众多美术领域的专业人士称道。脱胎于大足石刻的舞剧《天下大足》舞台美轮美奂、意境毕显,既有国画的神韵,更有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的舞台效果。
在该剧视觉总监、舞美设计高广健看来,大足石刻不同于国内其他几大石窟的两个特点,一是在于“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二是在于具有世俗化、生活化的人间烟火。他把这两点作为舞台美术设计的突破口,在视觉呈现上重点使用了一个巨大的镜面,而这件道具的设计想法来源于宗教。
佛教中有“观照自己、观照众生”的理念。因此,高广健把舞台上的镜面作为桥梁,将此观念和生活结合起来,它既实现了对舞台空间的扩展,也把大足石刻蕴含的宗教文化用镜面进行舞台呈现,传递出虚和实的视觉效果。
《天下大足》在生活场景铺垫方面,既有恢宏壮丽的一些场景,也有很多生活的细节呈现。舞台设计团队提取了重庆人生活的细节,包括棒棒、酒馆、采莲等等,注入到舞剧当中,通过不断地对细节进行补充和展开,用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增加质感。这些细节的构造,呈现出了浓郁的重庆地域特色,既观照了历史文化,也关注了地域文化。
在道具等物品的使用上,设计团队坚持忠实还原宋代人的生活原貌,包括桌椅、人物服饰。大足石刻美学是宋代美学的巅峰,舞台设计团队将大足石刻造像上的时代特征进行高度还原。“当然不会是完全把大足石刻美学照搬移植到舞台上,而是会用当下的审美理念来进行删减,进行提炼和加工,包括对色彩的归纳和整理。”高广健说。
高广健介绍说,媚态观音群舞是整部舞剧的重头戏,媚态观音站在圆台上,这个圆台就是水中的浮萍。让演员在这样的一个空间和圆台上做一个表达,这契合了大足“荷莲之乡”的地域特色。两块巨大的石壁使用,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两个组合在一起使用。石壁随着剧情推进而变化,展现时间变幻。
舞剧《天下大足》边演边改。这次参加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的升级版《天下大足》,它的结构、节奏、细节都做了大幅调整,整个舞台视觉呈现效果更突出。而对于观众来说,信息量更大,更具戏剧冲突性。
另外一个舞台设计的切入口就是“人间小满、天下大足”主题。“人间小满是一种知足常乐,是一种民生的温度,而天下大足是胸怀寰宇的一种文化气度。”高广健说,当大足石刻通过舞剧《天下大足》“火”起来之后,我们的“人间小满,天下大足”理念和大足石刻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有着更广泛的传播和更好的传承,希望这部剧能够走遍中国,走向世界。
链 接
舞剧《天下大足》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演员张翰、孟庆旸、朱瑾慧、何仲达担纲主演,以舞蹈艺术演绎大足石刻文化,用100分钟的时长浓缩讲述大足石刻400余年的开凿史。该剧把大足石刻雕刻工匠作为主角,让演员高度还原大足石刻吹笛女、媚态观音等经典造像,以浓墨重彩的篇章描绘人间烟火气,生动呈现大足石刻的世俗化、生活化的特点。
该剧是重庆市首次与国家艺术院团深度合作推出的舞台艺术作品,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以《只此青绿》主创团队为基础班底历时两年打造,通过舞蹈艺术演绎大足石刻及相关人物故事,聚焦大足石刻背后的平凡缔造者。
舞剧《天下大足》讲述在南宋时期,少年小福因躲避战乱而逃至大足境内,与石刻结下不解之缘,然而山河动荡,一场雨夜的灾难降临在家园,工匠们用生命守护了石刻群,永眠在崖壁脚下。为了他们,以及无数个未曾署名的工匠,小福决定:他要以山为册、化刃为笔,刻石留名,令其万世不朽。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