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梅竹双清 聚宝业兴

来源:新渝报 发布时间:2025-11-05 09:57:22 浏览次数: 【字体:

雷竹林

雷竹林

梅园

梅园

城乡道路

城乡道路

优质稻谷

优质稻谷

  千年烟雨武中观,梅竹双清入画来。走进大足区宝兴镇,千亩梅园、百顷竹林,梅香竹韵多唯美;果蔬满园、稻米满仓,田间地头好“丰”光。地处“龙棠三溪”十字中心的宝兴镇,年年岁岁,一曲曲“丰收之歌”在田野间悠扬响起,春华秋实的美景随处可见。

花田创业

  深冬的黄桥村,千亩梅园像被雪染过,又似霞落人间——“金钱绿萼”的花瓣泛着玉色光泽,“荷花玉蝶”层层叠叠如粉荷初绽。千亩梅花凌寒绽,冷风里飘来清幽绵长独有的暗香,视觉盛宴下静谧梅园美轮美奂。
  站在自家的梅花基地里,唐安奎的手指抚过一枝含苞的梅枝,眼里藏着十年的光阴故事。
  十年前,这位在深圳开餐厅、做家具的生意人,总在深夜想起老家院子里那株老梅。“文人说梅花是‘花中君子’,可我总觉得,它该是能让乡亲们过日子更有奔头的‘致富花’。”揣着这份执念,他走遍大足的山坳,发现这里的气候像为梅花量身定做——冬季不燥,春日温润,土壤里藏着让梅根舒展的“密码”。
  在黄桥村租下的第一亩地里,他成了最较真的“花农”:为了搞懂“梅花定向杂交”,带着枝条跑遍江苏、浙江的育种基地;为了让梅花扛住西南的雨季,在大棚里搭起小“气候观测站”。十年磨一剑,当初的一亩试验田,长成了1200余亩的“梅花王国”,80余万株梅树孕育着60多个稀有品种,其中“劲入春日野”的枝条刚一推向市场,就被园林公司预订一空。
  如今,冬日的梅园成了“网红打卡地”。孩子们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用画笔记录梅花绽放的瞬间;电商主播举着手机穿梭在花海,“老三・梅花”的嫁接苗通过物流发往全国。“30多个乡亲在园里修剪、嫁接,一年能多挣两三万。”唐安奎望着枝头的花苞笑着说,“这花香,早就飘进了家家户户的钱袋子。”

“熊猫”认证

  阳光透过竹叶洒下碎金般的光斑,清风拂过,竹浪“沙沙”作响,游客踩着青石板路往前走,时不时能撞见竹编的菜篮、竹制的灯笼——这是竹农们把手艺搬到了林子里。小学生们围坐在竹荫下,跟着老手艺人学编竹篮,指尖的篾条在翻飞中变成小
  巧的收纳盒;远处的竹林里,孩子们戴上网兜帽、拎着小竹篮钻进竹林,欢声笑语惊飞了枝头的鸟儿。
  春雷滚过转龙村的竹林,2000余亩雷竹像被唤醒的精灵——裹着浅褐色笋衣的雷笋“噗噗”破土。黄承平蹲下身,剥开一株刚采的鲜笋,嫩白的笋肉泛着水光:“你闻这清甜味,连熊猫都认这个理儿。”
  故事要从几年前说起。当时基地的雷笋被送去熊猫养殖基地试供,没过多久,饲养员打来电话:“你们的笋一送过去,熊猫见了别的竹子都绕道走啦!”这句玩笑话,让黄承平拍板:“就叫‘熊猫雷笋’!国宝挑过的,咱老百姓吃着更放心。”为了让这口“春味”留得更久,黄承平带着团队在竹林里搞起了“时间魔法”。
  通过“错季栽培技术”,他们让雷笋的采收期从三月拉长到九月,夏天的竹林里,还能看到笋农弯腰采笋的身影。基地的“前店后地”模式更让人叫绝:大足城区的特色餐厅里,中午端上桌的雷笋,清晨刚从这片竹林里摘下,12小时的“鲜度赛跑”,让食客咬下去时,还能尝到山林的清冽。
  这片竹林既是“钱库”,也是“氧吧”。雷笋产业的原料从这里来,文旅收入的账本从这里算,“竹资源+产业+文旅”的乘法,让每片竹叶都透着经济价值。
  新农人孕育新产业,山货变成摇钱树。如今,300万公斤鲜笋从这里出发,或变成即食笋片出现在超市货架,或晒成笋干漂洋过海。120多名村民跟着黄承平“靠笋吃饭”,年增收5000多元。
  “你看这包装上的‘巴味渝珍’标志。”他指着一箱准备发往上海的雷笋,“这可不是普通的笋,是咱宝兴的‘金笋’!”
  如今,黄承平已在大足扎根16个年头。在他的带动下,大足雷竹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目前已有10多个企业和业主、700余户散户种植雷竹,面积达到两万亩,主要分布在宝兴、龙水、万古、雍溪等乡镇,其中连片种植面积有6000余亩。

稻田“交响”

  秋分过后,宝兴的田野成了金色的海洋。丰禾农机合作社的稻田里,大型收割机像游弋的钢铁巨兽,驶过之处,稻穗被“吞”进机器,金黄的稻谷顺着管道流进运输车,留下的稻茬整齐划一。“以前割一亩稻子要一整天,现在机器跑一趟,20分钟搞定!”该合作社负责人站在田埂上,看着无人机在天上喷药,眼里满是骄傲。
  这个1500亩的“稻粮仓”,藏着现代农业的密码:从耕种到烘干,全链条机械化;和粮食加工企业签了“订单”,稻谷刚收割就被预订,商品化率高达92%。每年秋收,农户分红时,手里的存折数字又涨了一截。
  “我家5亩地交给合作社,自己在厂里打工,一年下来比以前多种10亩地还挣得多。”村民王大哥算着账,笑得合不拢嘴。加工车间里,新碾的“宝兴香米”正打包贴标。“这米香得很,社区团购的订单排到了下个月。”该负责人拿起一袋包装好的香米,“比普通大米能多卖三成价,这就是科学种粮的甜头。”

菜园“智慧”

  月斧山家庭农场的菜地里,茄子紫得发亮,黄瓜顶花带刺,可田埂上见不到一个农药瓶。这里的蔬菜走的是“鲜到极致”的路:客户通过手机小程序下单,清晨5点采摘,7点打包,9点前就能送到市区的餐桌,12小时的“田间到餐桌”,省掉中间商环节,花同等价钱能买到更好的服务和质量,让市民尝到的全是“刚从地里拔出来的味儿”。2024年,仅是线上订单就超过1万单,260万元的销售额里,藏着30万元的利润。
  不远处的海烨农场,秋天的桃园正热闹。这里的金秋蜜桃要等国庆前后才露面,单果沉甸甸的有400克,咬一口,脆甜的汁水能溅到下巴上。“错峰上市,价格能翻一倍。”农场主数着账本,“3万斤桃子卖了20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宝兴镇杨柳河流域两岸田垄平齐、农业产业相对聚集,流域内的黄桥村是宝兴镇构建生态田园综合体的重点村之一。截至目前,杨柳河流域内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家,其中,“月斧山”家庭农场采用隔离法绿色种植,其“互联网+”模式开启蔬菜可视化产销新篇章,成功入选“大足区十大网红农企”。
  宝兴的田地里藏着数不清的“增收巧思”。上千名曾经的外出务工者回来了,守着青山绿水间的自家菜园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沃土希望

  “你看这梅花开了又谢,竹笋采了又长,都是宝兴人实打实干出来的。”宝兴镇党委书记望着连片的产业园,语气里满是欣慰。如今的宝兴,“梅竹+水稻+果蔬”的产业网越织越密,农业产值每年增长15%以上,上千人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农户的钱袋子一年比一年鼓,人均增收超5000元。
  “老三梅花基地”周边的农户以580元每亩流转出租土地获得租金收入,个别村民还按照每天60元被聘用零工,年底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惠及群众1000余人,带动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产业发展与村集体经济收益脱钩的现实难题,成为在合作经营中有力地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典范。
  “接下来,我们将以‘蔬情花意·杨柳河’为主题,有机融合杨柳河两岸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紧密衔接龙岗·观音岩、大足石刻文创园,围绕月下·阡陌果蔬、山中·椒竹成荫、桥边·柳梅花海,创新打造柳河三景,举办刨猪汤节、果蔬采摘节等特色农业活动,逐步实现与大足石刻文创园的深度融合,为努力建设以大足石刻为核心的国际文旅城添砖加瓦。”宝兴镇党委书记说。
  这里还要种出更多“科技范儿”:智慧农业设备会铺满更多田地,“梅竹双清”的文旅IP会延伸出更有趣的体验;丰禾合作社的机械化模式会推广到全镇,让每一粒粮食都带着“宝兴底气”。
  从冬梅傲雪到春笋破土,从夏竹摇风到秋稻翻浪,宝兴镇的土地上,正讲述一个个关于“丰收”的永恒故事。这里的人们坚信,只要守住这方沃土,用好“群众智慧”答好民生答卷,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定会越绘越精彩。

终审:刘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