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万办件背后的“数字赋能”

工作人员为办事群众解答疑问。
  在大足区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办事人员张女士轻扫“企业开办一件事”二维码,办理入口瞬间呈现;市民刘磊趁着周六“办证专场”,轻松为孩子办好身份证,直呼“不用请假办事真方便”;人民医院的老人邓某因行动不便躺在病床上,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为其完成非公证继承业务……今年以来,这些场景不断上演,是大足区数字政务服务中心以数字技术为笔、服务创新为墨,绘就“舒心、便捷、一流”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
  截至目前,该中心接待群众超80万人次,办理审批事项逾70万件,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9%以上,还荣获“政务服务工作先进集体”。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一场以“数字赋能”破局、以“集成服务”提效、以“监督评价”固本的政务服务变革。
数字赋能:从“指尖”到“云端”的政务革新
  自2024年以来,大足区以“渝快办”平台为突破口,率先实现辖区所有镇街的全覆盖。镇街月办件量从400件猛增至2万余件,成为全市新“渝快办”向基层延伸的典范。胜邦管道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吴振刚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时,在无差别综合窗口提交申请后,同步推送税务、社保等相关信息,真正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以前要跑多个部门,现在扫码就能办,效率简直超乎想象!”吴振刚的感慨,正是数字技术重塑政务服务的生动体现。
  同时,“跨域办”服务打破地域限制。借助“川渝通办”“跨省通办”机制,异地代收代办1.7万件次、跨省办理11万件次。在川渝交界处经营企业的李先生深有感触:“以前办营业执照得两地跑,现在通过‘渝快办’提交材料,当天就能拿到证,省时又省力。”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政务服务从“线下跑”向“线上办”转变,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贯通”。
集成服务:从“多头跑”到“进一扇门”的效率飞跃
  大足区以“集成服务”为着力点,推动政务服务从“物理集中”向“化学融合”转变。中心整合出入境、婚姻登记、医保、社保等27个专业部门,设立双桥分中心,将企业开办、项目建设等事项下沉至园区,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任我飞跃(重庆)广告有限责任公司的李总监对此赞不绝口:“以前市场监管、税务、银行开户要跑不同地方,现在一个窗口提交材料,电子执照秒发,银行账户同步更新,刚出大厅就接到客户经理电话,效率简直太高了!”
  “一窗综办”改革成效显著。通过统筹调剂18名临聘人员至综合窗口,实现5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时,创新“码上办事”模式,生成68个“一件事”专属二维码和39个部门事项标签码,群众扫码即可查询办理入口。办理餐饮店开业手续的张女士说:“以前要问好几个窗口,现在扫个码,流程、材料、联系人全清楚,再也不用‘反复找’了。”这种“集成+智能”的服务模式,让群众从“找部门”转向“找平台”,从“跑多次”变为“跑一次”。
监督评价: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优化”的服务闭环
  大足区构建“巡查+评价+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倒逼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每日由该中心领导带队巡查窗口纪律,随机邀请群众评价服务,定期抽取窗口检视一次性告知、服务态度等内容。今年以来,评选红旗窗口12个、服务标兵48人次,营造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好差评”闭环管理机制让服务优化更具针对性。严格执行“差评”整改回访制度,确保投诉反馈、整改落实、结果监督闭环运行,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满意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办理失保险金申领的刘先生曾给出“差评”,原因是“服务态度差效率低”。中心立即协调人社局核实整改,进一步优化大厅公共事项办理环境,不影响群众正常咨询和办事,并通过电话向刘先生回访整改落实情况。“没想到我的意见这么受重视,现在办事快多了!”刘先生的转变,印证了监督评价机制对服务提升的推动作用。
  此外,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等10名社会监督员,对政务服务“挑刺”。一位监督员体验“老年人优待证办理”流程后,提出“增加字体放大功能”的建议,中心迅速采纳并在自助终端上推广。这种“开门搞服务”的姿态,让政务服务更贴合群众需求。
  从“码上办事”的便捷,到“一窗综办”的高效,再到“好差评”的倒逼,大足区数字政务服务中心以数字技术为引擎、以集成服务为路径、以监督评价为保障,构建起“舒心、便捷、一流”的营商环境。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群众办事更省心、更省力,也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后,大足区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政务服务”融合,探索新模式,为服务添活力,让政务服务兼具速度与温度。
记者 谭显全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