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大足用服务“筑巢”让人才“扎根”
一场静悄悄的人才流动正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版图上发生。当大城市以其炫目的光环吸引目光时,大足区,这座以石刻闻名的城市,却凭借一种更为精细、更具温度的逻辑,试图解答“如何让人才真正扎根”的难题。
  大足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一场关于数字效率与人文关怀、短期保障与长期发展、个体价值与城市未来的辩证实践。它发生在人才公寓的厨房里,在实验室彻亮的灯光下,更在指尖轻触的“人才码”背后。

安居保障:
从“筑巢引凤”到“心安即家”
  安居,是人才扎根最朴素的起点。对于施密特电梯有限公司运营总裁杨甲林而言,2017年初到大足,大足高新区提供的那套人才公寓,解决的远不止住宿问题。
  “它像一个缓冲带。”杨甲林回忆,当时家安在重庆主城,若无这套离公司仅两公里的人才公寓,他可能陷入每日长途奔波的疲惫。公寓里能开火做饭,这简单的烟火气,稀释了初来乍到的陌生感,也让最开始只是“蠢蠢欲动”的心逐渐安定下来。
  据统计,大足区已建设人才驿站3个,筹建人才公寓1700余套,累计为人才提供居住服务超2500人次,这种服务模式让初来乍到的人才能够“零成本”入住、安心融入。
  2021年,杨甲林获得“大足英才”荣誉称号,根据相关政策,他获得了购房补助。这让他在大足城区实现了购房安家。今年新房装修好了,杨甲林和爱人搬进了新居,完成了从“安身”到“安居”的转变。“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更懂得分辨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品质。”他比较着大足与主城的差异,“这里安静、开阔,推窗见绿,停车方便,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大足的人才安居哲学,远不止于提供物理空间。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免费游览大足石刻、子女教育入学等“软性”服务,在杨甲林看来,是一种更细腻的尊重。“这些服务很好地帮助我们融入当地,让你不觉得自己是外地人,不觉得这座城市陌生,给了我们认同感,也给了我们作为当地人才的使命感!”
  杨甲林说,他要现身说法,为大足区招商引资提供助力。就在两周前,杨甲林偶然得知广东一家电缆生产企业正打算拓展市场,便主动扮演起了“招商红娘”。“我们区的电梯产业集群正好缺电缆这一环,若能入驻大足,对双方都是件大好事!”他积极地从中牵线,推动项目与大足高新区对接。这种从“被服务者”到“共建者”的角色转变,正是大足服务保障体系力求触发的深层效应——让人才把大足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创新创业:
给梦想一片从0到1的土壤
  三年前,耿珊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刚从重医附二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的她,手握“优秀博士后”荣誉,面前不乏主城医院抛来的橄榄枝。但最终,她选择来到位于渝西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重新进入当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站学习,并从“0”开始牵头创建中心实验室。
  “当时听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计划筹建中心实验室,苦于无牵头之人,我心中酝酿已久的一个念头就被点燃了。”耿珊告诉记者,从零开始搭建平台,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虽然困难,但充满创造的可能,也给自己带来很多成就感。
  医院的大力投入,为耿珊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医院不仅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搭建核心实验平台,同时赋予了耿珊充分的自主权与制度弹性。她特别提到“院内课题基金”的设立,这项举措精准地缓解了青年科研人员起步阶段的普遍焦虑。“它为许多暂未达到省级乃至国家级项目申报门槛的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块宝贵的‘试验田’。”耿珊解释,“这保护了科研的‘火种’,让创新的想法不至于在萌芽阶段就因缺乏支持而熄灭。”
  支持远不止于此。去年,在大足区的推荐下,耿珊成功入选“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并赴浙江大学进修一年。“感觉我们的每一点努力和进步,都被关注着,并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大的平台和视野。”
  这种被持续关注和支持的体验,让她感到“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被寄予厚望的共同事业”。现在,这间从零起步的实验室已是硕果累累: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100分以上,获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2项。今年,更是拿下大足区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如今,耿珊作为大足区本土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后”,已全职留院工作。她的事迹,标志着大足的人才策略,从注重外部“引进”,深化为内部“培育”与“赋能”,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造血”机制。对于耿珊而言,这段从0到1的旅程,其价值远超过论文与项目。“区里和医院给予的这份信任和舞台,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觉得必须更加努力,才能对得起这份托付。”
数字赋能: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懂人”
  当工作人员点开“党建·渝才荟”驾驶舱界面时,大屏幕上的数据开始流动。这张实时更新的“人才生态图景”,是“数字重庆”数字党建系统在组织人才跑道上的重要呈现,它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人才服务模式。
  “过去,人才数据难以摸清、流动不畅,像是‘盲人摸象’。”大足区委人才办工作人员坦言。如今,“党建·渝才荟”作为人才工作监测、服务、调度和管理的中枢大脑,让人才分布、结构、流动和服务享受情况一目了然。这意味着,决策不再仅仅依靠汇报和调研,更基于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和科学预测。
  28岁的苏梦月是这幅图景中的一个光点。作为《大足区人才发展五年计划》引进的产业人才,她曾每日往返于大足城区与双桥经开区。“每天来回12元,不算巨款,但是一种持续的消耗。”她说。这一困扰被“党建·渝才荟”系统识别并转化为政策动作。针对“一中心四组团”城市结构带来的通勤痛点,大足区不仅开通公交专线,更将“人才公交卡”服务升级为“人才码”,实现“码卡”合一。现在,苏梦月只需亮出“人才码”,“嘀”声之后,即可享受免费公交服务,烦恼随之消散。
  平台不仅是流量入口,更是服务集成中心。除了贯通市级服务外,大足还自主配置了44项本土化服务。对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能风而言,数字化意味着在医院的VIP咨询室里,系统已根据他的健康档案生成了定制化体检方案,并提供了申请、现场体检、健康咨询等“一条龙”服务。“服务细致入微,很方便!”他评价道。人才服务上线以来,大足区已累计为人才提供各类服务4.3万人次,稳居全市人才服务榜第一。
  大足的实践表明,真正的创新生态,不在于给出多优厚的条件,而在于能否识别并守护那些敢为人先的梦想。当一座城市愿意为人才的学术抱负投入耐心与信任,创新的种子自会在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
记者 余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