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还景于民 北山石刻136窟拆“围”

来源:新渝报 发布时间:2025-09-25 14:55:03 浏览次数: 【字体:

8cbdc1123747472d939eddcad4ec9748.jpg

9月24日,不少到大足石刻北山景区游览的游客发现,景区内有了新的变化——第136窟前,为了保护窟内造像而安装的铝合金花窗栏杆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简约大气、半人高的木质围栏。游客能更清楚的观察到窟内造像的精妙之处。
  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北山136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开凿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年),窟内造像堪称南宋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有着石窟建筑与雕塑艺术结合的转轮经藏造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普贤造像、保留唐代“秀骨丰肌”之美的日月观音等。
  据悉,1996年,出于文物保护考量,景区为136窟安装了钢条栏杆,主要是为减少人员活动对洞内温度、湿度、石刻表面的潜在影响。2018年,为兼顾保护与观赏,栏杆升级为铝合金花窗样式,但仍未能完全解决“遮挡视线”的问题,游客难以细致观察到窟内造像的细节。随着近年来游客对文化体验需求的提升,“希望更清晰观赏造像”的反馈愈发集中。
  “不用再隔着铁栅栏‘猜’了,我们能直接感受造像的庄严和精美,特别震撼!”不少游客表示。游客的好评背后,是景区多轮科学评估与细致筹备的结果。此次更换木质围栏前,大足石刻研究院北山石刻管理中心联合文物保护专家、景区管理团队反复研讨,核心是在“保护”与“体验”间找到更优平衡。
  大足石刻研究院北山石刻管理中心副主任覃洪萍介绍说,一方面,新设置的栏杆高度和间距既保证游客能清晰看到洞内造像,又能有效阻挡身体接触,避免伸手触碰石刻的情况。另一方面,同步优化了洞窟周边的管理措施,比如增加工作人员巡逻频次、设置语音提示引导游客文明观赏,同时通过监控系统实时关注洞窟内的人员流动情况,确保一旦出现异常能及时处置。
      记者 李东 陈柯男

终审:罗怀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