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挥拍逐光行 ——“大足好人”裴小的自强之路
裴小正在进行羽毛球混双比赛。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的羽毛球场上,22岁的裴小正用左手精准完成反手挑球,汗水顺着下颌线滑落,见证着这位先天右手残疾姑娘的坚韧。从8岁偶然与羽毛球结缘,到如今斩获10余项赛事荣誉,她以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人生赛场上写下“自强不息”的生动答卷,成为众人眼中当之无愧的“大足好人”。
与羽球结缘:
从白墙“对手”到赛场追梦
裴小自幼便要面对右手残疾带来的挑战:握笔时需用左臂夹紧躯干稳住纸张,系鞋带时单手环绕的动作要重复几十次才能掌握窍门。父母常说的“身体可以有缺憾,但心不能被困住”,像一粒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8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校园体验让她与羽毛球结下不解之缘。当朋友把球拍塞进她左手时,她笨拙地挥出第一拍,看着白色羽球掠过球网,忽然觉得“原来我也能像小鸟一样飞起来”。没有专业教练指导,家里的白墙就成了她最初的“对手”——放学后,邻居总能看到她站在客厅里,对着墙壁一遍遍练习发球、接球。墙壁被球砸出密密麻麻的浅痕,左手腕肿得像馒头,她就用热毛巾敷一敷继续练;因缺乏右手平衡,跑动中常摔倒在水泥地上,膝盖磕出淤青也只是咧嘴一笑,爬起来拍拍尘土再上场。“每次击球,都像在和自己较劲。”裴小说,那些年摔过的跤、受过的伤,后来都成了成长的勋章。
逐梦赛场:
以汗水反击质疑,用热爱凝聚力量
考入西南政法大学后,裴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羽毛球队,这是她第一次接受系统化训练。队长初见她单手持拍时有些犹豫,她却挺直腰杆说:“请把我当普通队员要求。”而单手打球的难点远超想象:发球时没有右手辅助,重心总像踩在棉花上;接杀球时,手臂转动角度比常人小一半,常眼睁睁看着球落在界内。
队友们很快发现,这个看似柔弱的姑娘藏着一股“犟劲”——别人练1小时,她就练2小时;队友休息时,她还在对着镜子纠正动作细节。大足区体育馆的管理员也记得,假期里总有个单手持拍的姑娘,从早上9点练到晚上10点闭馆,“最后一个关灯离开的几乎都是她”。
挫折从未缺席。一次校内比赛中,裴小因单手发力不足连续三次发球失误,场边传来“残疾人就不该来凑数”的窃窃私语。她攥紧球拍的手指泛白,眼眶瞬间红了,回到宿舍后却默默在训练笔记上写下:“别人越觉得不可能,我越要做到。”从那晚起,她花更多时间苦练基本功,不断加大训练难度,“只有日复一日更刻苦地练习,才能以实力反击质疑”。
让裴小意外的是,第二天一早,队友们自发组成“陪练团”:有人专门攻击她的反手位,帮她突破短板;有人记录她每一次失误的原因,助她查漏补缺;队长更是陪着她从基础步伐重新练起。“他们说,球技可以练,骨气不能输。”这份温暖让她明白,自己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24年5月,重庆市第七届残运会羽毛球赛场成了裴小绽放的舞台。面对肢体残疾组的多名强敌,她以“快、准、变”的战术破局。决赛中,对手频频攻击她的反手盲区,她却凭借迅捷的步伐配合左手劈杀,一次次撕开防线。当最后一球落地,全场掌声雷动,她高举球拍的瞬间,泪水与汗水在阳光下闪烁。“这枚金牌,属于所有不认命的人。”赛后采访中,裴小的话语掷地有声,“残疾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起点。”正如她常挂在嘴边的:“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羽球飞扬。”
传递微光:
让自强与善意照亮更多人
赛场上的坚韧,同样延续在裴小的学习和生活中。她从未因身体不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斩获多项国家级作文奖项,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政法大学;课余时间里,她还积极参与10余项志愿服务——在社区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给行动不便的老人读报;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中,她总是第一个报名,从整理图书到清理垃圾,从不叫苦。
如今,那枚沉甸甸的市残运会金牌被裴小藏在抽屉深处,她笑称“它只代表过去”。在西南政法大学的训练场上,仍能看到她挥拍的身影;课余时间,她正全力备考事业单位考试,目标明确——考入残联队伍。“那些曾经照亮我的光,我想把它们变成火炬,照亮更多人的路。”裴小眼里闪着光,左手不自觉地握紧球拍,仿佛握着的不仅是运动器械,更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夕阳透过体育馆的玻璃窗,为裴小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边。她结束训练收拾球拍时,遇见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在场地边张望,便笑着招手邀请他们进来体验。“来,姐姐教你们握拍。”她耐心调整着孩子的姿势,阳光落在她带笑的脸上,温暖而明亮。这个用左手挥拍的姑娘,正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善意与力量传递给更多人,让“大足好人”的光芒,在逐光前行的路上愈发璀璨。
记者 熊敏秀文/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