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玉龙十字镐分厂 二十万把十字镐“凿穿”敌寇封锁

来源:新渝报 发布时间:2025-09-04 15:57:20 浏览次数: 【字体:

十字镐分厂旧址。

十字镐分厂旧址。

工作人员展示十字镐。

工作人员展示十字镐。

《大足县志》记载内容。

《大足县志》记载内容。

  80多年前,大足玉龙镇玉峰村的老街深处,有一家十字镐生产工厂,工匠们大手抡起的铁锤,锻打出20余万把十字镐,支援滇缅公路建设。近日,大足区地方志编修中心编纂文献科科长赵辉志循着《大足县志》的记载,再次踏访这片遗址,试图重拾那段以铁器为刃、劈开抗战封锁的历史记忆。
  大足自唐宋延续至今的铁器产业链,让玉龙镇成为川东有名的铁器重镇,西山的煤铁资源、世代相传的锻打手法,以及贯通川滇黔的商贸脉络,让这片土地在抗战烽火中,成为前线工具的“紧急生产车间”。
  大足区地方志编修中心编纂文献科科长赵辉志介绍:“大足五金历史悠久,打铁技艺就已传承千年,这为抗战时期十字镐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大足县志》记载,1937年前后,玉龙场专门设立分厂,40余名工匠日夜赶工,生产出20余万把十字镐。这些工具靠驮马和人工肩扛,一路运往滇缅公路修建现场。”
  在滇缅公路的修筑现场,横断山脉的悬崖需要劈开,澜沧江、怒江的激流需要跨越,20万民工仅凭最原始的工具与时间赛跑。而大足铁器,也成为了这场“徒手筑路”战役中的“利器”。
  赵辉志说:“当时的支援远不止十字镐。依托成熟的五金技艺,大足工匠们还赶制了大量锄头、铁铲、钢钎、炮杆等。这些工具看似普通,却是滇缅公路修建的‘刚需’——要劈开横断山脉的悬崖,得用钢钎凿石;要填平沟壑,得靠铁铲运土;十字镐更是‘开路先锋’,每一下起落都在和时间赛跑。”
  据记载,抗战期间,大足铁器以“国货牌小刀”“金忠牌洋刀”抵制日货,用实业挺起民族自信;201名大足籍青年远征军奔赴前线,27137名将士投身战场,765人为国捐躯,用生命践行忠诚;1940年,全县征购粮食5980市石;前后还捐款22.5万元认购飞机;甚至有工匠为避抓壮丁流亡云贵,却将打铁技艺带到西南,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支援的火种。
  如今,玉龙老街的建筑仍在,分厂旧址虽未明确标识,但“十字镐支援前线”的口述历史仍在当地流传。这座没有挂牌的遗址,是大足支援抗战的直接物证,承载着“实业救国”的精神火种。

记者 李东 陈柯男 特约通讯员 曾蕊

终审:刘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