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大足区龙石镇 “三驾马车”跑出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度

来源:新渝报 发布时间:2025-08-05 10:03:15 浏览次数: 【字体:

  大足区龙石镇曾因地理位置偏远、人口外流陷入发展困境。而今,这片3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通过产业提质、人文赋能、人才聚力“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在乡村全面振兴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产业提质:稻虾共生铺就致富路

  盛夏时节,热浪灼人。龙石镇的田野上,茂密的水稻织成一张巨大的绿网,慷慨地为水中探寻食物的龙虾投下浓荫。
  “以前种稻一亩年收入不到千元,现在稻虾共生,每亩增收超4000元!”龙石镇白土村村民童成彬的感慨,折射出产业转型的实效。
  作为传统农业镇,龙石镇立足资源禀赋,将稻虾产业确立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规划万亩养殖蓝图。通过“村社共建”激活撂荒地、“龙头带动”完善产业链、“结对帮扶”培育新型主体,形成“大户引领、小户跟进”的格局。目前,全镇稻虾养殖面积达9000亩,年产900余吨,产值突破5000万元,惠及80%以上农户。
  技术提升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依托永盛合作社,龙石镇打造稻虾技术实训基地,培育300余名“土专家”,构建“育种育苗——全域养殖——产地加工——保底销售”闭环链条。
  在谢盛刚等带头人的示范下,稻虾田从“一水两用”迈向“一田多收”,日均交易流水超10万元。村民张利一家承包50亩稻田,去年小龙虾销售收入达20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得多”成为当地农民的共识。

人文赋能:农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龙石镇的“蜕变”,不仅展现在产业的加速发展,更在于文化与生态的交融。嘉庆帝师刘天成讲学的青山书院书香犹存,九龟山的龟石奇观与百年红豆古树相映成趣,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文化底蕴。“我们不仅要卖产品,更要卖风景、卖文化体验!”该镇相关负责人说。
  龙石镇以樱桃节、稻虾垂钓为载体,推动“农业+文旅”深度融合。游客可在万福村“稻+”示范基地见证“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奇迹,在乡卡卡樱桃产业园体验错峰采摘的乐趣——千亩樱桃树采用防鸟避雨设施和智能化管理,年产樱桃40万公斤,在川渝市场供不应求。凤凰村500亩蓝莓园突破重庆高温高湿种植难题,连续三年挂果期达2个月,带动87名村民就近就业,户均增收2万元。
  从“卖果实”到“卖风景”,龙石镇构建起“月月有花开、季季有果采”的产业格局,让田园变公园、产区变景区。2024年,全镇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0%,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人才聚力:共富路上“头雁”领航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龙石镇通过“引才、育才、用才”三大举措筑牢人才蓄水池。该镇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无人机操控、直播带货等课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设立创业扶持资金和风险抵御池,为返乡人才提供全程保障。
  80后青年谢盛刚放弃广州高薪返乡创业,创办“稻虾共富学堂”,无偿传授技术,带动26户养殖大户、超1000户农户参与,年创收超千万元。“技术不该锁在自己家里,更要化作群众口袋里的热乎钱!”谢盛刚说;
  冬虾养殖大户孙浩通过错季技术实现冬季上市,小龙虾价格达120元/斤,带动326户农户发展冬虾养殖3.3万亩;
  樱桃基地负责人陈英翠利用智能化系统提升品质,打造集观光、采摘、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
  如今,龙石镇已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人才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我们将继续以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生态为韵,奋力书写‘多彩龙石,美丽乡村’的新篇章,为现代化新大足建设贡献龙石力量!”龙石镇党委书记覃波说。

记者 谭显全

终审:刘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