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过度防晒偷走“阳光维生素”
前不久,市民杨女士因皮肤过敏反应到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其过敏症状或与身体维生素D缺乏有关。
原来,30岁出头的杨女士平日非常注重防晒,但凡出门,防晒衣帽、遮阳伞必不可少,全身上下包裹得严严实实。即便阴天,防晒也少不了。
夏日炎炎,防晒是许多人日常的“必修课”。大足区人民医院临床药学副主任药师陈卫琼提醒,长时间使用遮阳伞、防晒霜,或减少户外活动等,会使皮肤接受紫外线的照射不足,从而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
“维生素D被称作‘阳光维生素’,它从食物中获得的量很有限,大部分都是靠晒太阳合成的。”陈卫琼说,人体约80%—90%的维生素D通过皮肤暴露在紫外线B(UVB)下合成。每天能在阳光下暴露10—30分钟,就可以获得足够人体需求的维生素D。
陈卫琼表示,维生素D长期缺乏会对身体多个系统产生广泛影响,尤其在骨骼健康、免疫功能和代谢调节等方面表现明显。具体而言,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儿童可能引起佝偻病、骨骼畸形、生长迟缓等,成人维生素D缺乏会加剧钙流失,导致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维生素D长期缺乏会使免疫力低下,反复呼吸道感染、流感易感性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此外,低水平维生素D与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相关,缺乏者会增加抑郁风险。
在补充维生素D的方法上,陈卫琼介绍,补充维生素D最天然的方式就是晒太阳,每天裸露面部、手臂或背部晒太阳10—30分钟。饮食方面,可以吃一些天然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比如三文鱼、鲭鱼、鲑鱼等富脂鱼类,还有鱼肝油、蛋黄等。像老年人、孕妇、母乳喂养的婴儿,这些群体更容易缺乏维生素D,可以口服维生素D3来补充。
“建议结合适度日照、饮食和补充剂,避免单一依赖某种方式。如果有特殊健康状况或用药(如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需要咨询医生调整补充方案。”陈卫琼说。
日常生活中,怎样做到防晒和维生素D兼得?陈卫琼表示,虽然紫外线照射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但过度暴露于紫外线下可能带来风险。紫外线过强可能灼伤皮肤、增加皮肤癌的发生率。因此,建议适量进行户外活动,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通常是中午)外出。对于皮肤角质层相对较脆弱的人群,更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照射紫外线。
陈卫琼建议,合理规划日晒时间,每周2—3次,在紫外线较弱时段(如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将面部、手臂或腿部暴露在阳光下10—15分钟。
同时,要高效防晒,但不完全隔绝阳光。涂抹防晒霜时,可保留手臂或腿部的一小部分区域短暂接受阳光(如手背或前臂),其他部位正常防护。优先使用帽子、太阳镜、长袖衣物等物理防晒,需要时再局部涂抹防晒霜,减少化学防晒剂对维生素D合成的干扰。
此外,陈卫琼提醒,老年人或室内工作者皮肤合成能力下降或日晒不足,建议定期检测维生素D水平,按医嘱补充。具体可以通过血液检测25—羟维生素D,维持在30—50ng/mL(75—125nmol/L)的理想范围,根据结果调整日晒或补充策略,避免盲目补充。
“总而言之,少量多次晒太阳更安全有效,同时防晒也不能妥协。”陈卫琼说,只要掌握好方法,就能在防晒的同时保证维生素D的充足,守护身体健康。
记者 毛双 实习生 赵元元 唐菁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