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服务助推国梁乡村振兴
五月初夏,刚忙完2000亩“撂荒地轮种、套种粮油+野菊花”项目前期工作的国梁镇供销社农机队队员们终于有了几天休息日。队长汪培华介绍,为了这个项目,他们从去年年底,一直忙到5月初,天天在山坡上。如今,看着那原本杂草丛生的坡地施了肥,铺了膜,大家心里很是舒畅。
从最初的2个人,3台农机,到今天的9名农机操作手,12台农机,同步统筹整合镇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植大户(散户)农机23台,这支该镇目前最大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正用实际行动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国梁样本”。
汪培华是国梁镇的“老畜牧人”,对农业,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近年来,眼看着家乡的撂荒地越来越多,汪培华心里很难受。
2023年8月,汪培华与镇领导闲谈中,说起了撂荒地的话题,汪培华提议,“地荒着,可惜了,不如成立一个农机队,破解无人种地的难题!”
国梁镇随即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依托镇供销社,组建一支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队伍,逐步解决撂荒地问题。
之后,镇里又多方协调资金,买来一台旋耕机、一台轮式拖拉机、一台收割机,让汪培华负责。
机器有了,汪培华一个人“也耐不活呀”。
当时,汪培华逢人便推销,但迟迟没人愿意来农机队。加上又没有农机手,他也只能整日盯着几台机器发呆。
眼看快到年底,莫非要让这些机器打水漂?汪培华心一横,“出去找个‘小工’,先干起来再说!”
最先找的农机手名叫袁恒科,“200元一天,干不干?我们俩搭档。”
就这样,两个人组成的农机队成立起来了。那些日子,二人小组在三凤村帮村民翻起了冬水田。“那时虽然只打了几家人的水田,但宣传效果非常好。”汪培华说,“大家一看,国梁有大机器了,都说‘要找我们去帮忙干活’。”
有一次,汪培华开着旋耕机从上面一块田转移到下面一块田的过程中,翻越田坎时,机器悬空直立,他被吓出一身冷汗。
56岁的汪培华意识到,自己年纪大了,还是得找年轻人来干。
2024年1月,农机手赵安健加入。有了两个专业的农机手,汪培华便当起了后勤,协调工作,招揽业务。
翻土、打水田,凭借实惠的价格,农机队在铜梁平滩、小林等周边地区也揽到了农活儿。
然而,很快农机队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袁恒科和赵安健都会开不会修,修理工来一趟就是两三百元,农机队挣的钱还不够支付修理费。
汪培华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转头他找到镇里的另一名农机手雷开红。
“雷开红会开也会修,他堂哥张健也是。”汪培华想,“农机队有活儿了,把这两个人拉进来,岂不是‘如虎添翼’。”
2024年6月,随着雷开红、张健的加入,农机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之后,又吸引了农机手雷开文、杨治洪的到来。
这些队员们,除了是农机手,很多自己也是大户,增加了农机队的业务量。
2024年夏天开始,收菜籽、收稻谷……农机队的业务量陡增,服务范围也拓展至雍溪、回龙、三驱等镇,服务面积近5000亩。
人员增加了,机器也多了,如何管理好这支国梁最大的农机队,镇里决定引入股份制,让这些队员们既是员工,又是股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而唯一的镇干部汪培华依然坚守着后勤保障的岗位,也不过一两年光景,就晒成了大家口中的“国梁非洲人”。
为了能将撂荒地打捆开发,2024年底,国梁镇先期在9个村摸底,集中了1800亩地,准备实施推广“撂荒地轮种、套种粮油+野菊花”项目。
1800亩地,很多都是荒坡,遍地的乱石,盘根错节的树根与荆棘,开垦难度远超普通的农地。
“办法总比困难多嘛,只要我们肯想办法,就没有爬不上的坡。”没有丝毫犹豫,农机队队长汪培华接下了这个硬骨头。
撂荒地石头比较多,20块钱一块的开荒刀,一天打下来少则10多块,多则20块,成本上的压力不小,汪培华带领队员们吃住在坡上,一天也不能耽搁。
赶工的日子里,农机队的队员们几乎整天都待在山坡上。吃饭自带干粮,包子、馒头、方便面,就着矿泉水。困了就换人,在车子里休息,另外一个又上。
随后的几个月里,各种状况接踵而至,农机陷入泥坑,刀片断裂,甚至是队员受伤,大家也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连几个月,曾经那些乱石嶙峋、杂草丛生的荒坡被队员们开垦了出来,施肥、铺膜,种下了“希望”。
邻近的万古镇升斗村也被吸引了,随即拿出200亩荒地加入“撂荒地轮种、套种粮油+野菊花”项目。4月中旬,汪培华又带领队员们来到万古开荒。
“石头大,杂树多,机器磨损大,撂荒坡陡,不好上……”为了抢抓工期,队员们迎难而上,在5月前顺利完成了该项目的前期全部工作。
“有了我们的农机队,撂荒地就能逐步消除,很好地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难题。”国梁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不管地的面积大小,只要农户有需求,机器能去,农机队就全力以赴提供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农用物资供应服务、农机维修等。未来,该镇还将人性化地在全镇区域内推进。
如今,国梁镇的田野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支“农机铁骑”不仅是田野上的耕作者,更是乡村振兴的领航者,他们用汗水与实干书写着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国梁样本”。
记者 张玮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