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杏林三十载守护乡村百姓健康 ——记大足区首届基层名中医魏朝国
在大足区三驱镇的街巷间,总能看到一道身着白大褂、步履匆匆的身影——他就是三驱镇中心卫生院副主任医师魏朝国。2025年,这位扎根基层医疗33年的医生,被大足区卫生健康委授予首届“基层名中医”称号。从青丝到白发,他以医者仁心为笔,以中西医结合之术为墨,在乡村大地上书写着守护百姓健康的动人篇章。
精研医术
架起健康“立交桥”
1992年从事临床工作,2003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怀揣着“让乡亲们少受病痛折磨”的初心,一头扎进基层医疗。然而,他深知,仅凭书本知识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基层病患。30余年间,他先后赴重庆市中医研究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重医附属永川医院及大足医院内分泌科等权威机构进修,系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
“中医讲‘辨证施治’,西医重‘循证医学’,两者若能融会贯通,就能为患者找到最优解。”魏朝国说。他创新构建“辨症施治+现代医学”诊疗体系:对高血压患者,他以“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结合动态血压监测调整用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他以“小青龙汤”温肺化饮,配合呼吸功能训练;对糖尿病并发症患者,他自创“阶梯式控糖方案”,通过中药调理脏腑功能、饮食干预和运动指导,实现“控糖、护肾、防并发症”三管齐下。
临床数据显示,该方案使糖尿病患者住院周期缩短40%,年复发率下降35%,治疗费用节省近三成。辖区患者张女士感慨:“以前每月跑医院,现在半年复查一次,药费省了,身体也硬朗了!”
仁心济世
破解慢病“紧箍咒”
在三驱中心卫生院,魏朝国的诊室总是最“热闹”的,他日均接诊30余人次,年均接诊量超1万人次。许多患者从周边乡镇甚至邻县慕名而来,只为求得一张“魏氏药方”。
“基层医疗的难点,在于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管理。”魏朝国深知,仅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远远不够。他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家庭医生签约+中医药干预”模式: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健康档案,定期随访、调整药方,并通过微信群推送养生知识。一位80岁的糖尿病患者,在魏朝国的指导下,血糖从15mmol/L降至7mmol/L以下,并发症风险显著降低。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坚持“少花钱、治好病”的原则。一位困难患者因糖尿病足面临截肢风险,魏朝国采用中药外敷、针灸通络等疗法,配合创面负压吸引技术,历时3个月保住患者肢体,医疗费用不足万元。患者家属含泪说:“魏医生是救命恩人,更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薪火相传
播撒岐黄“火种”
“中医文化不能躺在古籍里,要走进千家万户。”魏朝国不仅是临床医生,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他牵头编撰《家庭中医保健指南》,将晦涩的中医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养生口诀;组织“中医养生大讲堂”20余场,从“春季养肝茶”到“冬季膏方进补”,场场爆满,惠及群众超8000人次。
三驱镇居民王大姐因长期劳作患上颈椎病,魏朝国手把手教她艾灸、推拿手法,并赠予自制的中药热敷包。如今,王大姐不仅自己康复,还成了村里的“养生达人”,常为邻里传授中医知识。
魏朝国还注重基层医生培养,毫无保留地传授“阶梯式控糖方案”“中医外治法”等技术。他带教的5名徒弟中,3人已成为村卫生室骨干,1人获评区级“优秀乡村医生”。徒弟小李说:“魏老师常说,基层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我们要把根扎在泥土里。”
探索“互联网+”
让中医药惠及更多百姓
面对“基层名中医”的荣誉,魏朝国谦逊一笑:“这不仅是肯定,更是鞭策。”他深知,基层医疗仍有诸多短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足、慢性病管理缺乏长效机制、中医药传承人才匮乏……
为此,他提出“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模式:通过远程会诊平台,让三甲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生“面对面”会诊;开发“中医体质辨识”小程序,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养生方案;在村卫生室设立“智慧药房”,实现中药代煎、配送上门。
“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疗水平。”魏朝国说。如今,他的诊室墙上挂满患者赠送的锦旗,其中一面写着:“杏林春暖三十载,仁心济世万家安。”这或许是对他医者生涯最好的注脚。
记者 谭显全 通讯员 李问端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