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娜:在“石壁”与“丝弦”间对话历史
巫娜演出中。
“能在大足石刻最具代表性的卧佛前举办这场音乐分享会,是段特别的缘分。”4月27日,大足石刻守护人、古琴艺术家巫娜在大足石刻宝顶大佛湾内素衣抚琴。琴声如泉,与千年石刻、山间清风交织出奇妙的共振。她将这场演出命名为“音声共响”,意在通过古琴之声与千年石刻、山水自然展开“对话”。
巫娜生于重庆,9岁开始习琴,作为中国首位古琴专业硕士,巫娜对古琴教育有着独到见解。在首都师范大学执教期间,她发现专业院校的教学更注重演奏技术的精进。“学生们追求比赛获奖、舞台表现,这当然重要。”巫娜说,“但古琴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它承载着中国文人数千年来对生命、对自然的思考和表达。”
“音乐本身就是语言,不管是古琴的琴音表达,还是它的教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归古琴本质。”2016年,秉持这一理念的巫娜创办了缦学堂。与传统古琴教学不同,缦学堂的大多数学员将学习古琴、弹奏古琴看作一种生活方式。巫娜说,“这种学习方式,反而更接近古琴的传统。”
此次是巫娜第四次来到大足,新获得“大足石刻守护人”身份让她备感亲切:“这是我第四次来大足,但第一次以‘石刻守护人’的身份。”巫娜的手指轻轻拂过琴弦,发出低沉的共鸣,“感觉肩上多了一份责任。”面对这些自唐代始凿的石刻珍品,她感叹道:“匠人们在山林间开凿的不仅是艺术,更是赋予了自然以艺术语言的伟大创造,让石刻艺术得以穿越千年流传至今。”
“石刻的千年传承也与古琴的音韵流转有着深刻的呼应关系。”巫娜认为,正如许多流传至今的唐、宋古琴曲目,同样源于古人对山水自然的感悟与创作。这些音乐作品能够历经岁月洗礼而流芳百世,正体现了艺术的永恒价值。她说:“大足石刻的文化底蕴也是如此流传千年,未来,我希望能将‘石壁’与‘丝弦’结合,创作出更美妙的作品。”
此次巫娜带领缦学堂的学员们一同走进大足石刻,在独特的地理空间内、精美的石刻造像前、丰富的历史底蕴里,拨动丝弦,弹奏琴音。千年的佛像静默如初,而丝弦的振动却让这些凝固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大足石刻还有很多需要沉下心来发现和探索的艺术之美和文化价值,它值得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来这里亲自看一看,也值得我们用己之所能来做些让大足石刻和当下、未来碰撞出美好的事情”巫娜说,“从1988年开始弹琴至今已有37年,对于在37年里只做弹琴这一件事的自己来说,是时候携一床琴、走入名山大川里,用古琴的声音和天地、自然、造化共振,向中国留存下来的文化、艺术致敬。
记者 崔晓玲 实习生 彭茜文/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