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石山: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清晨7点,大足区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已陆续有患者前来就诊。一个熟悉的身影也开始穿梭于各科室之间,细致观察医护人员的在岗状态、患者就诊流程是否顺畅……他,正是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石山。从大足区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到区人民医院的“掌舵人”,石山始终以先进工作者的实干精神,在角色转换中续写着为民服务的初心。
角色转变:
从“指挥员”到“当家人”
2023年,石山调任大足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从全区卫生健康的“指挥员”转变为直面患者需求的医院“当家人”。这一转变不仅是岗位的调整,更是工作视角的转换——从宏观政策制定者到微观服务执行者。
“在卫健委,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区域卫生规划、政策落地和资源调配;而在医院,每一个决策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体验。”石山坦言,“虽然角色不同,但目标始终一致——让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履新伊始,他便以“下沉式调研”打开局面。走遍全院67个临床、医技、行政科室,与医护职工面对面交流,从门诊窗口到手术室,从药房到后勤保障,倾听一线声音。通过深入调研,他梳理出流程优化、设备升级、服务提质、人才建设、患者体验五大类整改清单,并逐一推动落实。
在石山看来,医院管理的关键在于“既要抬头看路,又要低头拉车”“政策制定者需要视野,而医院管理者必须脚踏实地,把每一项服务做到患者心坎上”。
党建统领:
把“民声”转化为“民生”
石山始终把群众呼声放在第一位,坚持党建统领,从办成“患者满意、群众信赖、职工幸福、社会认可、党委政府放心”的人民医院入手,经常深入临床、走进群众调研,将医院发展和群众需求转化为“攀登计划”“十项行动”改革方案,着力抓好人才、质量、服务三个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患者“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体验,优化门诊流程、入院服务、无痛诊疗等46项便民措施,打造清廉医院,扩建停车位方便外卖小哥和患者群众,让就医更有温度。
“过去看病最头疼的就是排队,现在手机上预约好时间,按点来就行。”正在候诊的蒋兴菊对医院新推的“分时预约+精准叫号”系统赞不绝口。区人民医院通过“民声直通车”机制收集到患者反映强烈的候诊问题后,立即启动智慧化改造,较改造前缩短40%。同时针对老年群体,医院特别设立老人爱心服务专区,组建志愿者陪诊团队,为75岁以上老人提供全流程陪伴服务。“科技赋能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替代,而是要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更精准。”石山说。
人才强院:
从“引凤筑巢”到“科研反哺”
“我们坚持‘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理念,将人才建设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石山介绍,区人民医院围绕人才“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全职引进博士6人、硕士198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7人,培养攻读博士、硕士27人。
医院实施的“人才集聚”行动,既引进学科带头人,又选派27名骨干攻读博硕士学位,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这一人才战略成效显著:重医附属大足医院全年斩获85项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课题挺进学科前沿,31篇SCI论文登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国际舞台。这些人才与科研成果,正悄然转化为提升医疗质量的强劲引擎。
仁心致远:
让优质医疗惠及千家万户
“医院书记不仅是职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石山说,“作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我深知这个称号背后是群众的期待。现在作为医院管理者,更要以劳模精神为镜,把每一份荣誉转化为服务患者的动力。”
在他的带领下,区人民医院已与16家乡镇卫生院组建紧密型医共体,通过远程会诊、技术帮扶等举措,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优质服务。
在宝顶镇义诊现场,75岁的张大爷刚做完免费白内障筛查。“专家到家门口看病,我们这些老人方便多了。”这样的健康大足行义诊活动已累计232场,义诊行走4.57万公里,发放的17.36万份健康手册正悄然增强了村民的疾病预防意识。
“改善就医体验永远在路上。”石山表示,他将继续带领全院医护人员将患者的需求作为第一考量,不断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让优质医疗如濑溪河水般滋养千家万户,用仁心仁术点亮守护区域健康的明灯。
记者 张艳男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