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跑马拉松摔得“头破血流”的启示
罗义华
刚起跑就一头栽倒,头掉了被扶起后又继续奔跑,唯一的美女机器人开跑不到3分钟,腿就摔断了,有的机器人最后顶着胶带粘上的脑袋完成全程……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直播的“名场面”笑死了网友,引发广泛热议。
2万多名人类跑者和20多支人形机器人赛队冲出起跑线,挑战21.0975公里赛程。
从结果来看,人机马拉松,机器人完败,可谓摔得“头破血流”,灰头土脸,不成样子。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的形势一片叫好,春晚扭秧歌的宇树机器人火出圈。“机器人半马”用马拉松极限场景倒逼技术突破,推动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通过公众参与与媒体传播,提升社会对“人机共生”的认知,加速机器人产业商业化落地。
据了解,一台机器人跑完半马,背后是关节精度、热管理、电源系统、控制算法、通信干扰等问题的全面暴露,是一场系统工程的极限演练。
技术的局限依然制约机器人的发展,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想要做到像“人”,绝不仅仅是会跳舞、奔跑、打太极、扭秧歌那么简单,离真正的“智能”还非常遥远。
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显示,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全国范围内真正能“走几步”的机器人并不多,大部分还需要吊装辅助。仅仅半年以后,很多机器人不仅能“走几步”,还能跑步,在系统稳定性、关节性能、控制算法等方面,行业已经基本迈过了“能动”的阶段。
此次机器人跑马拉松摔得“头破血流”,检验出了在复杂场景下的不足和弱点,能很好地倒逼机器人产业的加速发展。
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走向真实赛道,接受实战演练,意义非同寻常。平时机器人公司对外宣传的炫酷视频,把群众的心理预期吊得高高的,通过此次机器人半马赛事直播,看到机器人翻车的“名场面”,能正确认识机器人发展的真实阶段。
机器人摔得“头破血流”摔出了短板:尽管语音交互、视觉识别等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复杂环境下的动态平衡、多自由度关节协同等“硬核”能力仍处于攻坚阶段。
人们对机器人的应用充满了期待:在家居生活中做清洁、整理家务、陪伴儿童、照顾老人;在医疗健康方面护理病人、配送药物;为独居老人或儿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陪伴,缓解孤独感和心理压力……
这些美好的愿望和那些在实验室或舞台上看似完美的表演,未必经得起真实场景的摔打。这场机器人马拉松摔得“头破血流”的价值,恰恰在于用真实场景倒逼技术进化。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