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携手记录石质文物现状 《巴蜀石窟全集》编纂顺利推进
编撰组正在拍摄图片资料。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背景下,川渝两地正以文化协同发展书写新时代“双城记”。作为我国石窟艺术保护的重大文化工程,《巴蜀石窟全集》编纂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开创了跨区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新范式。
近日,巴蜀石窟全集编纂组成员,正利用无人机与高精度测绘、拍摄设备,对四川省自贡市旭水河石佛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
巴蜀地区现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285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类型的46%,居全国第一,是我国石窟寺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营建起自南北朝,迄于民国,跨时千余载,蕴含着丰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就目前的情况看,除大足、巴中、广元等石窟外,巴蜀众多石窟造像大多为中小型石窟,保护管理条件较差,大多裸露于乡村山野,长年遭受风雨浸蚀,影响它们的长久保存。”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说,在开展全面系统地考古学研究之前,急需采取更加有效、快捷的方式,全面、系统地抢救性收集、整理巴蜀石窟影像资料,所以《巴蜀石窟全集》的编纂工作确有必要。
据了解,《巴蜀石窟全集》是对巴蜀石窟首次开展的以影像记录为主的全面、系统的调查、整理和研究,旨在发现、抢救、保存和刊布巴蜀石窟学术影像资料。是我国首部系统性呈现川渝地区石窟艺术的大型图录,为全面构建巴蜀文化体系、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探源巴蜀文化奠定基础。也为我国广泛分布中小石窟的其它区域提供开展此项工作的新模式。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说:“在川渝两省市文物局的关心支持下,我院联动两地各区县文物管理部门,共同开展石窟调查、记录、拍照等现场资料收集工作,2023年至今,《巴蜀石窟全集》已完成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南充市等13地278处石窟6000余龛造像的拍摄工作。通过这些资料的调查、收集与编撰,将形成四十余册的专业图录,计划将于2027年面市。”
记者 李东 陈柯男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