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见实效
“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近日,大足区棠香街道五星社区的居民杨应菊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以前,杨应菊一直在外务工,“如梦荷棠·山湾时光”农文旅项目投入使用后,她就回到老家大足,在这里的民宿做客房服务工作,每个月收入3000多元。
杨应菊工作所在的“如梦荷棠·山湾时光”,正是大足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项目之一,由大足国有企业打造,建成以石刻为主题的民宿、餐厅、乡村会客厅和500亩荷花、400亩海棠观赏区,让这个小山村逆袭成了网红打卡地,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
“如梦荷棠·山湾时光”是大足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成功实践范例。
在拾万镇长虹村,“五彩稻田”项目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保障了建设用地需求,打造出集乡村旅游、生态餐厅、农业科研、科普展馆于一体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龙岗街道观音岩村“老家·观音岩”项目通过入市取得22.43亩商服用途的集体建设用地,完善项目配套设施,为打造农旅融合的AAAA级田园综合体添砖加瓦;铁山镇建角村生态中药示范园、玉龙镇大土社区农家乐等农业科研、乡村旅游项目也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顺利落地。
这得益于2024年以来,大足区深入实施“5513”创新举措(第一个“5”即农村“五合一”综合改革试点;第二个“5”即开展“五星村庄”评选;“1”即推行一套农房建设管控导则;“3”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小镇焕新”“岸上能看景、下河能游泳”三项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大足区农业农村委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针对党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作用发挥不足,部门、镇街、村(社区)联动不足,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不足,土地指标不足等突出问题,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系统整合推进“5513”创新举措取得实效。
探索实施农村“五合一”综合改革。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叠加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农村闲置宅基地腾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确股保利益、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保障村民合理居住需求和合法权益,盘活“沉睡”资源,将“土地存量”变“发展增量”,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开展“五星村庄”评选。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方面内容制定量化标准,由区级部门开展星级联审联评,将评星结果与年度考核挂钩,营造全区上下比学赶超、竞相创星的浓厚氛围;整合补助资金和项目向“五星村庄”倾斜,不断放大资金、政策组合效应。
做好农房建设管控。建立农房建设“一件事一次办”机制,出台《大足区农房建设管控指导意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控制建筑体量和建造成本,引导建设具有巴渝风貌的民居农房。建立区镇村三级动态巡查监测机制,对全区在建农房进行安全隐患专项检查并督促整改落实。
统筹实施三项五年行动。出台《重庆市大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关于推进大足区小镇焕新建设的实施意见》《大足区实现岸上能看景、下河能游泳总体方案(2022—2026年)》。聚焦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十大提升行动;推进“小镇焕新”工程,依托特色产业,差异化实施场镇焕新。全面实施雨污管网改造和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建立健全污染防治机制,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持续改善水环境。
如今,大足在土地整治范围内叠加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实现耕地指标和粮食产量“双增长”,累计实施农用地整治196315亩,新增耕地11339亩,粮食产能增加920万斤以上;腾退宅基地9535户,增加建设用地指标5054亩;探索形成村集体经济收益“四方分配”机制,统筹兼顾了各方利益和长远发展需求,确保改革可持续、见实效。
同时,大足的乡村风貌也得到有效改善。评定的星级村庄152个(其中五星村庄24个),在全区树立起一批乡村振兴典型范例;结合“小镇焕新”,在乡村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独特性、吸引力上做文章,着力建设宝顶、玉龙、三驱、石马等特色文旅小镇,使城镇颜值和品质得到持续提升。
记者 谭显全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