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共话石窟文化研究成果
12月5日晚,在2024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论坛上,来自大足石刻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安岳石窟研究院等国内石窟机构和高校的青年学者分享学术论文,探讨石窟文化研究最新学术成果。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博士谈北平
四川内江新发现一通唐贞元年间的大界相碑,碑文较详细地记述了内江北岩院大界相的区域、仪式及参与人员等,为我们认识唐代律宗结界仪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碑文内容与道宣所著《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密切相关,为认识蜀地在中国律学中的地位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安岳石窟研究院馆员孟瑜
安岳是全国石窟造像较集中的县之一,安岳石窟是中国中小石窟的代表之一,在安岳历代石窟营造过程中,参与营造者留下姓名的不多,唐释僧玄应是其中的一位,他在安岳几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留下了印记,其与同时代的普州石窟造像应有密切关系。
关于玄应生平与事迹一直较模糊,研究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梳理题记碑文、查阅文献等方式对玄应的生平与事迹做一些探究,以求能让玄应形象更清晰,为安岳石窟研究做一点有益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博士王怡
大足北山多宝塔遗存中有关于供养人冯楫的铭文和造像。此前已有学者据铭文及传世文献对冯楫的生平及著作做过讨论。侯冲先生2023年2月搜集到的佛教科仪《九莲斋科》,为冯楫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根据仪文,冯楫曾于泸南任职期间,作九莲六时净土道场,其道场仪范被集成文,在后世广泛流传,他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大禅师”“祖师”。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流传的其他藏外佛教仪式文献中,亦有不少冯楫为著仪祖师的记述。这些资料可补冯楫生平著述之缺。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杨传宇
十六罗汉造像繁盛于五代至两宋期间,巴蜀地区存量尤多。据统计,大足石刻中的十六罗汉造像有6组(佛耳岩第22号龛、北山佛湾第36龛、北山佛湾第220龛、妙高山第3号窟、玉滩第1号龛、三存岩第1号龛),组合形式多样,虽无明确纪年,但通过相近造像纪年的对比研究,大致可将时间定在10-12世纪;而远在新疆天山北麓的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中,也保存有新疆古代佛寺中唯一的一组十六罗汉造像,具体纪年未知,但据现有测年数据显示,该遗址的营建使用年代大约在10-13世纪,与前述大足石刻中十六罗汉造像推测年代接近。
研究以十六罗汉造像为对比素材,试对两地造像在相同时期下同一题材表现中的异同进行阐释,尽可能发掘二者在两地佛教艺术中的交流与演变。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博士孙严
大足宝顶香会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在大足宝顶研究中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研究以朝山拜香过程中使用的朝山拜香书为主要依据,明确朝山拜香虽然有多种目的,但报父母恩是其中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大足宝顶香会》一书也能证明,大足宝顶香会的主旨之一是报父母恩。
大足石刻研究院馆员未小妹
盛唐之际,金刚智、不空新译了两部不同体系的如意轮观音念诵法,其中金刚智在菩提流志译经的基础上改造出六臂思惟形的如意轮观音图像,使其成为新的偶像图式,并流布天下。
金刚智译本属于《金刚顶经》系统,不空译本更多地效仿善无畏教法,在二者之后出现了多部如意轮观音经文,不见于汉地经藏,或衍生或注释或汇编,多托名之作,且多与金刚智、不空译本关系密切。
记者 毛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