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共话《大足石刻研究》美好未来

来源:新渝报 发布时间:2024-11-20 10:01:45 浏览次数: 【字体:

602fbaaec4ef45f58bd03d8f39b804f1.jpg

王川平

bc6add8ab5354c5e95e512b711b5e032.jpg

郭相颖

c6a2548c43c14a3297ed9b0bb55d5d1c.jpg

龙川

a388f01ee68f4ad9a352645c1a29bdf4.jpg

余杰

61c96c4b635d43bbbf9534d0c6acf5ad.jpg

白九江

8102cbda9a63483daf4294689066e629.jpg

苗霞

e0325e9f0da84102a3adfe61fea326a1.jpg

杨冠华

2fba18a903324aac8bc0cdde4a61345d.jpg

何建国

f55de51de1ce4ed9a0363ad86989789d.jpg

严绍军

b3e23417b7f8475ba1c854e9bc225574.jpg

蓝勇

6d749e6a9d534199bd22a401519bf78c.jpg

韩云波

6a50b049851b4b18a389004bdfb7bdd1.jpg

赵国壮

52a180c5ccf24592ba2eaf57a3c72e59.jpg

白彬

e3a320e4d4d746e69d18661a59e0d1f2.jpg

王金华

4390efff5d98481c83bffff2079887a0.jpg

丁得天

588fe71a2ef5405cb4e9fdda92383178.jpg

秦晓磊

8c2ad5b88f884a1782683a2b8221093c.jpg

谢燕

bbcc00e70f2741a0b394b944c14e97b4.jpg

李天铭

134aa3f90ebc441f8cd6dd1112412fce.jpg

李志荣

f61d61bae8a24e809536b5577049408a.jpg

黎方银

  群贤毕至,智者云集。11月19日,《大足石刻研究》创刊座谈会在大足石刻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考古》编辑部、西南大学等相关文博单位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就《大足石刻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大足石刻研究》旨在聚焦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巴蜀石窟造像遗存,刊载石窟文化研究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加强石窟保护利用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国际文明交流互鉴。

  座谈会上,20位专家学者围绕《大足石刻研究》的定位、栏目设置、稿源拓展、办刊理念等内容进行发言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大足石刻研究》的创刊体现了大足石刻作为世界八大石窟和重庆目前唯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对推动石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王川平:

  《大足石刻研究》创刊可喜可贺!学术期刊承载的是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展示着学术新成果,反映着学科前沿理论,展现着科技新发现、研究新思路,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与文化使命。

  希望《大足石刻研究》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认真持续地办好这份刊物。

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原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

  作为一名文物战线“老兵”,我为《大足石刻研究》的创刊感到激动和高兴,这将在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办刊物不易,长久办好刊物更难,刊物的成功关键在于稿源质量,希望在大家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久久为功,把《大足石刻研究》办成国际知名刊物,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重庆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龙川:

  《大足石刻研究》创刊不易,它凝结着大足石刻研究院几代人25年的风雨兼程。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极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我非常有幸曾多次游览,80年代初次参观时聆听到的讲解、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大足石刻文化内涵丰富,《大足石刻研究》应突出文化性、学术性和艺术性。

  大足石刻研究院要建成世界知名的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也要办成中国知名的学术期刊,恳请更多的专家、学者对大足石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重庆市社科联的相关基金项目的带动和引领,能够团结、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大足石刻的研究当中。

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

  《大足石刻研究》的创刊,不光是大足、重庆文博系统的一件喜事,同时也是全国文博系统,特别是石窟、石刻这个团体的一个大好事、大喜事。

  近几年,大足石刻研究院在石刻科技保护、技术研究、学术成果转化、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为我们石窟寺领域做出了示范。特别是今天,《大足石刻研究》的成功创刊,是大足石刻研究院立足学术建院,事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开端。这也是大足石刻研究院立足于技术研究,立足于人才培养得到的一个重要的成果展示。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重庆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

  《大足石刻研究》作为重庆市文博单位主办的公开发行的首家学术期刊,既是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喜事,也是重庆文博界的喜事。

  希望《大足石刻研究》坚持学术办刊,办出特色,立足南方潮湿环境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在这方面扛起研究“大旗”,总结相关工作经验、成果,做好石窟寺考古研究内容的刊发;坚持高标准办刊,对文字、注释等字斟句酌,确保刊物的质量,努力将《大足石刻研究》办成一份有影响力的刊物。

《考古》编辑部主任、编审苗霞:

  《大足石刻研究》的创刊,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于石窟寺文物保护的支持力度。这些年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各个研究所、大学等研究成果越来越多,需要更多平台来发表,创办新刊成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相信《大足石刻研究》的出版,对学术发展、人才培养都有着深远而多维度的意义,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足石刻研究》在未来越办越好。

《文物》编辑部主任、编审杨冠华:

  非常荣幸来到美丽的大足,见到了久违的业界大咖,热烈欢迎《大足石刻研究》加入全国文博期刊这个大家庭。我看了创刊号,感触很深。大足石刻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里面有很多素材可以挖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工作,考古学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足石刻研究》的创刊正面回应了这种历史期待。

  同时,我也衷心地希望,这个新生的刊物,能像它的名字一样名副其实,“大足”,大道之行始于足下。《大足石刻研究》创刊号非常成熟,从栏目的设置,到文章呈现的质量,还有装帧的印刷,总体印象是内外兼修,秀外慧中,我觉得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云冈研究院副院长何建国:

  非常荣幸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参加今天的创刊会。《大足石刻研究》的创刊,不仅仅是大足石刻研究院的一件喜事,同时也是我们石窟寺和文博届的一件喜事。

  《大足石刻研究》的发行,为我们中国石窟的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学术的平台。所以,不论是学术成果的展示,还是人才培养,这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大足石刻研究》的创办,大足的同仁们前期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和劳动,在此,对他们表示敬佩。我们也希望,《大足石刻研究》能够紧密聚焦石窟寺保护、管理、弘扬、利用当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关键性问题,重大问题,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严绍军:

  文物保护方面的期刊在发展过程中相对滞后,现在关于文物研究和保护的期刊量非常有限,《大足石刻研究》创刊实属难得,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我们将以期刊为媒介,把我们的想法和文物保护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同时,建议除了刊发探索、研究性的成果,《大足石刻研究》也可以刊发一些资料性的内容,比如考古简报,特别是一些文物保护工程简报,它们也将成为石窟保护研究重要的原始资料。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蓝勇:

  一个正式发行的刊物是很难的,《大足石刻研究》创刊号很不错,但在下一步的发展上还应思考和共同努力。稿源的可持续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刊物的发展要与职称、荣誉等方面挂钩,提升大家供稿的积极性。

  希望未来我们可以深入合作,以巴蜀古道边的中小石窟角度出发,去探索和研究出更多相关的成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编审韩云波:

  早在国庆期间,我就逐字逐句地通读了这一期的《大足石刻研究》,今天终于看到它出刊了,相当于我和它“奔现”了。

  《大足石刻研究》是新刊,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结合我的工作谈一点意见和建议,一是要做高起点,二是要有大格局,三是要做长期的规划。

  衷心祝愿《大足石刻研究》蒸蒸日上,越办越好。我个人以及专委会都愿意为《大足石刻研究》的茁壮成长尽绵薄之力。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赵国壮:

  今天,我们西南大学是“组团”来祝贺的。

  办好这个刊物,我们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有一份责任。2020年9月,我们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大足石刻研究院签订了一份协议,内容就是科教融合创新发展,希望在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交流活动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发展。

  办出特色,《大足石刻研究》如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值得深思。我建议,可以从川渝石窟寺这个切口入手。另外,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的联系。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南方民族考古》副主编白彬:

  《大足石刻研究》的创刊为文物保护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希望期刊定位不只是“石窟寺”,可以适当扩容,把金石铭刻也纳入其中;建议在稿源充足的情况下,适当组织一些专栏,如不同地区、不同地点的石窟,不同性质和题材的石窟;注重办刊的质量,通过不断的发展,争取尽早入C刊。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王金华:

  多年来,围绕大足石刻存在的水害、风化病害、岩体结构失稳病害等病害威胁,开展了系统、深入的探索研究和科学有效的保护工程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大足石刻保护工作特色的“大足石刻经验”,为我国石窟寺保护理论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大足石刻研究》创刊是大足石刻保护研究工作新的起点,为大足石刻深化保护研究工作,挖掘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川渝石窟寺价值,弘扬、传承其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足石刻的国际影响力,服务国家文化自信建设,服务大足石刻世界知名研究院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

《敦煌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丁得天:

  我们深知创刊、办刊的不易。我建议,期刊编辑部更加专业化,这样才能更利于专业、持续化地开展编辑工作。另外,对于任何一份期刊来说,优质稿源都是欠缺的,要想办法解决约稿、组稿的问题。

  如何扩大影响力?期刊非常需要一扇窗户。把期刊送到会议现场,跟专家约稿,打造特色栏目等都有推广的效果。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秦晓磊:

  一拿到创刊号,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第一感觉就是精美,无论装帧设计、封面、内文版式,还是用纸、印刷,都能感到精心的工作。第二感觉是专业,不论是栏目设置,还是刊用的文章,都可以感受到编辑部花了很多心思,体现了工作的专业性与严谨。

  深入阅读文章后,我感到,《大足石刻研究》确实做到了开展学术创新、学术传播、学术交流、学术积累,推动了石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

  今天,我也带来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的样刊,两刊对比,有不少共同点。希望后续我们双方能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希望《大足石刻研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石窟、石刻研究的重要交流平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石窟的保护、研究、传承、发展。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谢燕:

  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期刊是科研工作的龙头和龙尾,《大足石刻研究》的创刊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大足石刻研究的发展。

  希望《大足石刻研究》和《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合作,通过互相交流办刊经验、共享学术资源,共同推动中国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麦积山石窟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李天铭:

  祝贺《大足石刻研究》创刊,预祝《大足石刻研究》立足川渝,走向世界。《大足石刻研究》的创刊也是我们麦积山石窟的榜样,我们也在做以书代刊的石窟寺研究,希望未来我们在办刊和文物研究保护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一起为石窟寺文物保护贡献力量。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志荣:

  长期和大足石刻有密切关联的人,今天看到《大足石刻研究》创刊都非常兴奋。我重点看了《创刊词》,说“我们有怎样的立足点,怎样的愿景,未来做怎样的事……”这些让我特别感动。

  《大足石刻研究》的创刊,为研究院的学生研究提供了一个阵地和平台。我希望,未来我们双方可以有一些机会交流、合作。

  此外,我长期从事石窟寺数字化工作,我希望,建立数据库的思维,搭建一个数据库的框架,在纸质出版的同时,能够变成一个活态的数据库。

大足石刻研究院原院长、研究馆员黎方银:

  今天听到了各位对《大足石刻研究》寄予的厚望,我既感动又心存感激。

  新时代提供新机遇。《大足石刻研究》能够创刊成功,是大足石刻研究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本身的学术积累以及大足石刻研究院所团结的大批专家,他们对大足石刻的学术贡献,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

  新机遇带来新挑战。作为综合性、研究性的大足石刻研究院,在科学研究方面,要加强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学术阵地建设和交流平台的建设,以及学术成果的积累。《大足石刻研究》的创刊,补齐了学术阵地的短板。办好《大足石刻研究》,任重道远,这是没有终点的长征。

  新课题提出新要求。办好刊物是一件极其专业的工作,刚刚各位专家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办好刊物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多走出去向相关专家学习,把这些好的建议,好的思路,好的举措落实到办刊的过程中去。

记者:毛双 张玮 瞿波 实习生:姜好 宾振宇 文/图

终审:曹冬玲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