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联结点 让大足石刻从崖壁上“走下来”
大足石刻文物医院,文保人员正对文物表面的微生物进行激光清洗。(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大足石刻宝顶山小佛湾造像修缮工程。记者 瞿波 摄
大足石刻文创园共享车间内,雕刻师正在创作雕塑。记者 黄舒 摄
巴蜀大地,文脉延绵,千年蜀道,曾通行商旅,奏鸣丝竹。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历史的烙印与时代的脉搏交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这条古老的廊道被重新“激活”。
2022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重庆市政府、四川省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并于同年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以重庆主城和成都为核心,以连接两地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水系沿线市区(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其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载体。
大足石刻是巴蜀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也是巴蜀文旅走廊的重要节点和支撑。近年来,大足区统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和成渝地区中部崛起,聚焦沿线石刻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聚焦区域产业的创新发展与巴蜀文旅品牌建设,不断建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联结点。
创新技术 让石刻“留”下来
“大足石刻已经进入高速风化期,多种病害相互叠加,需要创新、创新、再创新,依靠科技力量才能真正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在2023年重庆两会上,时任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这样说道。面对严峻的文保形势,近年来,大足石刻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竭力探索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新型中小型石窟的技术保护方式,为全国中小型石窟保护探路。
如何把石刻文物保护从过去抢救性保护推向预防性保护,是大足石刻研究院一直在摸索的议题。“石刻易受‘湿气腐蚀’,那就给它穿上遮风避雨的‘防护衣’;石刻害怕病虫攻击,那就给它配上电子‘保镖’。”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介绍,为实现预防性保护,他们先后依托网络数字技术,建成覆盖30余处重要石刻的“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现在,文保工作人员只需密切盯着这一预警平台,就能借助“电子眼”,知晓大足石刻文物所处的微环境、文物本体与载体的病虫害和景区游客管理等数据,敏锐地捕捉文物与环境的细微实时变化,判断可能要采取的干预措施。
矗立千年,久经风霜,即使身有软甲护体,也难免“伤风感冒”。而石刻文物一旦“病”了,全科文物医生就会立刻上门会诊。2022年6月,这样一所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理念相结合的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应运而生。光谱室、便捷检测室、实验室……在大足石刻文物医院里,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多种文物“诊疗”设备应有尽有。
“过去,文物保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文物表面的病害,我们只能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大致了解,但文物有没有‘内伤’只能凭经验判断。”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告诉记者,“技术的加持,让文物病害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了。在实施修复前,我们可以借助3D打印技术,开展文物虚拟修复,优化治疗方案。在修复过程中,可利用激光清洗技术治疗文物表面霉斑、水渍等‘皮肤病’。”
保护大足石刻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仅凭大足一域之力,远远不够。近年来,大足坚持“走出去”,从各大院校、各个国家、各个研究机构汲取智慧。先后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及四川省文物保护机构共同建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川渝石窟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基地;与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与意大利、日本开展合作,携手研究大足石刻在保存状况评价、修复保护材料研究等方面的难题……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大足石刻文物保护水平不断提升。自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余年来,大足石刻共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00余个,保护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从仰视到平视,从跟跑到并跑,向世界石质文物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开始向世界文物保护输出智慧。
“链”动产业 让石刻“活”起来
躺在大足石刻游客中心的8K影院座椅上,巨大的球形幕布宛如苍穹般笼罩视野,经岁月洗礼的石刻雕像缓缓逼近,光影变幻间,千手观音等精选造像仿佛“活”过来,每一丝神态、每一缕纹理都栩栩如生,画面中石刻、石窟、山脉与星空完美融合,令人神往……这是8K数字球幕影片《大足石刻》呈现的画面,也是大足石刻活化利用的缩影。
与大足石刻游客中心相距25公里的大足石刻文创园,方兴未艾。园区内,一大批大足雕客从事着石雕工艺品创作。有初中毕业后成为大足雕客,在人生的第41个春秋自己当上老板的苏中明,今年企业年产值有望达到500万元;有回到家乡后,在园区开办企业42岁的女雕刻师向永霞;有跨越2000公里,在园区建成全国最大数字化玉雕加工车间的辽宁籍企业家孙勇海……截至目前,园区共有65家企业签约入驻,实现累计投资53亿元,基本形成包括大足石雕、大足玉雕、大足铜雕、大足木雕生产的雕刻类产业体系以及石材加工产业体系。园区外,上万名大足雕客在各自区域奋战,“大足雕客”已成为全国知名劳务品牌。大足雕客以大足石刻元素为创作灵感开发、生产的《大足狮》《大足小工匠》等手办、保温杯、扇子等产品畅销海内外,“雕刻经济”历经千年而弥新。
这些技术精湛的“大足雕客”不仅成为行业翘楚,而且学高为师。“我们会招募散落在民间的雕客工匠、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及川渝两地新生劳动力,分别开展雕塑理论、产品创意、雕刻技巧等教学及实践。”大足区人力社保局党委书记、局长蒋仕惠介绍。同时,大足区还与川美等高校合作建立“高校+园区+工匠”的人才培育模式,在大足职教中心开设三年制石雕特色中职专业,通过大师“进高校、入课堂”进行培育,并联合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育,年培训“大足雕客”1000人以上;与国内外291家雕塑企业、11个重点产区和33家人力资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定向输出、人才代理等用人合作机制。
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建设、《大足石刻》电影,再到大足石刻文创产品,大足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已从崖壁上“走”下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活”在当代、生生不息。
“联”动资源 让石刻“火起来”
今年夏天,《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网。游戏中,“天命人”手持棍棒,穿越风雪,踏步而行,在大足石刻“地狱变相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千手观音龛”和“护法神龛”驻足的画面让人震撼。千年石刻首次联动3A游戏世界,成功让大足石刻的开凿之音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传递到海内外。今年9月,大足石刻景区入选全国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百强榜。
大足石刻不仅在游戏里震撼海内外玩家,也在课本上走向广大青少年。2021年,大足石刻被编入国家统编教材《中国历史》。这是继1998年大足石刻被编入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2年大足石刻被编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地方教材)、2013年大足石刻被编入由人民美术教育社出版的美术教科书(地方教材)之后再一次作为教育资源被挖掘。这是大足第一次被编入国家统编教材,全国广大青少年都能从历史课本中领略大足石刻的文化艺术魅力。
作为世界级的文化IP,把大足石刻投向游客心里的路遥远且漫长,但大足区始终在这条路上不遗余力求索。今年,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石篆山石刻景区首次与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一齐开放。此外,当前区内的龙水湖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隆平五彩田园、“如梦荷棠·山湾时光”、重庆红岩重汽博物馆等一批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特色景点也在抓紧提档升级。
一花独放不是春。实际上,大足正携手四川资阳加快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联动武隆、南川、都江堰等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截至目前,大足不仅与7个川渝区(市)县签署文旅合作协议14个,发起成立6个联盟,联动推出旅游精品线路11条,还成立了双城经济圈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行业联盟,携手培育“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活动品牌,一个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正在悄然升起。前三季度,大足石刻游客量和门票收入在去年分别增长357%、431%的基础上,分别增长6%、8.1%,特别是今年国庆黄金周,游客量首次突破10万人。大足石刻成功入选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
记者 余佳 陈安林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