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四普”的新变化—— 范围更广技术更优队伍更壮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4-08-27 09:34:08 浏览次数: 【字体:

时隔17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启了。文物普查是对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的调查,包括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以及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今年5月,大足区正式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那么,相比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这次普查有什么新变化呢?
  首先,在文物认定办法和标准上有了变化。大足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普查组组长邓启兵介绍,在年代的普查标准上,此次普查将文物下限延长至当代,除了将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全部纳入普查和认定范围外,当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重要文化景观等也纳入了普查范围;文物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将原先的六大类59项文物类别,细化扩展为63项,首次明确将山水环境、文化线路、文化景观、古脊椎动物或古生物活化地点纳入普查范围。
  其次,对普查任务有了更高要求。根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总体方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规范》要求,文物本体占地面积10平方米及以上,要采集本体边界及文物中心点、保护标志点。同时,普查要求文物本体范围边界要标注到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制作的正射影像图上,要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对文物测点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这就需要用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得此次普查在技术应用上得到新的突破。
  邓启兵说:“以前用手持的GPS测绘仪误差很大。这次用上了全站仪、RTK、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文物点测绘数据采集工作可以达到亚米级的精度,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文物点各类影像和数据的采集,为文物保护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另一方面,高精度的文物测绘任务促成了新的组织开展方式。“以前普查主要由文物部门独立完成,这次我们和区规划设计与勘测院共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高质量推进普查工作。”邓启兵说,此次普查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少乡村文物志愿者、高校文博专业实习生的身影,他们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普查队伍中,共同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一份力量。
  截至目前,此次普查工作复核“三普”文物点197处,新发现文物点12个,将于2025年1月底前完成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邓启兵介绍,“相较于‘三普’勘查后手写登记再输入电脑系统不同,此次普查应用了手机端普查软件,现场普查时即可在手机端上采集完善文物相关信息。”
  便利的数据管理方式优化了操作流程,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也便于后续的数据应用。“届时完成的调查成果数据将接受市四普办审核验收,并出版普查成果专辑,同时依法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登记和公布,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邓启兵说。

记者 何美林 实习生 宾振宇

终审:韦怡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