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发展昌州“香海棠”打造地理标志品牌
大足历史悠久、山川毓秀,唐代建县以来,海棠奇香,闻名于世,千年不绝。“海棠香国”作为大足八景之一,历代《大足县志》均有记载。遗憾的是,由于明末战乱、湖广移民等多种原因,“香海棠”在清代以后逐渐消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培育恢复和形成“昌州海棠”地理标志品牌,让“香海棠”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争香吐艳,既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
一、恢复种植昌州“香海棠”的意义
(一)弘扬大足“海棠香国”的历史文化底蕴
自唐乾元元年(758)置大足县始,历代史料中涉及大足风物的诗词文赋层出不穷,其中“香海棠”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加强培育恢复和种植“香海棠”独特品种,再现“海棠香国”人文、地理风韵,不但有助于深入挖掘大足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传承“海棠香国”历史文化,而且能够让更多民众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突出大足城市人文特色和优势。
(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逐步形成“昌州海棠”地理标志品牌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恢复培育成功大足“香海棠”品种,然后扩大种植形成产业,再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最后形成“昌州海棠”地理标志品牌。直接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农民创造更高经济价值。
(三)助推大足旅游产业发展
尽管“香海棠”在大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所中断,但民众对其喜爱的程度有增无减。时至今日,“香海棠”文化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海棠香国”已逐渐成为“大足石刻”以外的又一旅游名片。大足目前在深挖海棠文化,打造以观赏海棠为主的农旅融合发展旅游路线,以及打造“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在此前提下,加强培育恢复和种植“香海棠”,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大足“看海棠、赏海棠、品海棠”,而且能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与品位,提高城市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大足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美化城市环境,打造独特市容市貌
海棠集“观花、观果、观叶、观形”多元化的景观属性,使得其在城市生态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足地处川东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宜于种植海棠。因此,恢复和扩大种植“香海棠”,在阳春三月复现“满城春色半城海棠”的壮观景象,重塑大足八景之一“海棠香国”历史风貌,既能够为城市之美增添活力,又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条件。
二、具备的相关条件
(一)“香海棠”的品种界定
根据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历史上的海棠主要有四种,皆木本。贴梗海棠,丛生,花如胭脂。垂丝海棠,树生,柔枝长蒂,花色浅红。又有枝梗略坚、花色稍红者,名西府海棠。有子如木瓜可食者,名木瓜海棠。按照今天植物分类法来看,它们虽都同为蔷薇科,但并不同属。其中,西府、垂丝海棠为苹果属,贴梗、木瓜海棠为木瓜属,差异颇大。
历史上昌州曾以遍植“香海棠”而闻名,那么,“香海棠”具体所指的是哪种海棠?目前所存的海棠花种类中,只有西府海棠“艳且香”,按林鸿荣《昌州香海棠》所得结论:历史上“其木合抱”“色香并胜”的香海棠,并非西府海棠,而是其通过特殊嫁接手段而形成的一种变种。至于具体是哪种海棠与西府海棠的嫁接,则需进一步论证,不过这为当今培育恢复“香海棠”品种提供了明确方向。
(二)恢复和扩大种植的自然环境条件
按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宋代昌州“地宜此花,易植易蕃”“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说明海棠奇香与大足独特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大足地处川东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平均气温4~8℃。西府海棠性喜温暖,耐寒性强,喜阳,稍耐阴,较耐干旱,对土质条件要求不高,容易嫁接成活。无论是大足的自然地理环境,还是西府海棠的生长条件,都为以西府海棠为基础、嫁接培育“香海棠”创造了自然地理条件。
(三)恢复和扩大种植的技术条件
恢复和扩大种植“香海棠”在技术条件上也可以达到,目前相关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一是西府海棠种植技术已较为成熟,通常以嫁接或分株繁殖,亦可用播种、压条及根插等方法繁殖。其中用嫁接所得苗木,开花可以提早,而且能保持原有优良特性。
二是嫁接技术较为成熟。嫁接技术是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的方式分为枝接和芽接。嫁接时间和方法因植物品种,地域气候和营养状况而异。
总之,“香海棠”作为西府海棠的变种,现有的嫁接、分株等技术的发展为恢复和培育种植“香海棠”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
(一)“香海棠”概念界定不够明确
尽管媒体对大足海棠的报道很多,但目前大足对“香海棠”“海棠香国”等文化概念的宣传还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香海棠”的认识不足。在一些新闻报道、学术研究中,“海棠香国”被乐山(原嘉州)大量宣传报道,而大足、荣昌、永川等原昌州辖区的宣传报道或文化研究中也仅以“海棠”笼统概括,较少提及海棠的品种,更不曾突出“香海棠”的品种特色。因此,大足作为近400年的昌州治地,应当率先界定、宣传、种植“香海棠”。
(二)目前海棠种植品种无特色,均无香气
目前大足的海棠种植多为垂丝海棠、贴梗海棠等传统品种,种植范围限于大足中学海棠园、香国公园、十里荷棠、石刻景区、棠香人家等地。虽然这些种植方式和品种可以保证区内拥有固定数量和种类的海棠花,但是因为无香,不能传承“香海棠”文化,在种植的品种和区域上都缺乏特色、亮点,从而形成大足“海棠香国”文化名片不响的现状。
(三)“香海棠”品种培植未受足够重视
大足相关部门虽然对相关历史文化较为重视,但对“香海棠”的恢复培育工作,因品种消失而无从着手。目前大足市民对“香海棠”概念已较为模糊,甚至认为“海棠=香海棠”。由此在“香海棠”相关产业发展上就较少有政策扶持、资金、智力投入,市场及相关人员也就缺乏开发、研究的动力。
四、相关建议
(一)增加“香海棠”品种界定、种植技术研发
恢复和培植“香海棠”的前提是要明确“香海棠”的基础品种,因此,建议大足区委、区政府落实职能部门推进相关事务。首先组织专家在历史文献梳理、品种考察及技术考察等基础上,确定“香海棠”的基础品种,然后组织科研技术人员研发、培育恢复“香海棠”。
(二)加强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繁殖、改进“香海棠”品种
在确定“香海棠”基础品种之后,进一步推进“香海棠”的培植。建议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政府提供资金,相关高校或研究机构将其列为科研课题,进行攻关研究。其中特别是西府海棠,应当为“香海棠”培植的重要参考对象。一旦嫁接变异成功,就可以大量培育繁殖、广种广栽于大足。
(三)增强产业扶持,扩大“香海棠”种植
目前,大足及相关区县对各种海棠的培育、种植较多,作为花木产业,海棠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策扶持。“香海棠”具有独特价值,一旦研发成功,必然会引起花木产业从业者的投资。因此,建议提前做好规划、设计,加强总体设计和合理统筹,重视苗木繁育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建立规范化的苗木生产基地以提高苗木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政策倾斜度,从金融服务、农户支持、区际合作等多方面营造发展“香海棠”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市区绿化规划,逐步实现品种更替
“香海棠”培育成功、相关产业发展后,政府可及时布局,以“香海棠”替代现有部分市区绿化植物,以此营造“海棠香国”的文化气氛,将大足作为“海棠香国”文化发源地做足做实。
(五)鼓励相关开发,附加其文化值,争取把“香海棠”经济价值最大化
大部分海棠花开之后,精心培育海棠果。在“香海棠”培植、开发的基础上,后续可以围绕海棠花、海棠果开发相关文创产品,进一步扩大“香海棠”的影响力,将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实力。
陈华英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