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大足新闻>详细内容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来源:大足网 发布时间:2022-06-14 17:07:10 浏览次数: 【字体: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城镇和乡村互融互促式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路径
  在全世界快速城镇化的浪潮下,自20世纪70年代起,欧盟、美国、日韩等发达国家通过“乡村发展计划”、“城乡一体化”项目、“农业法案”、产业振兴和造村运动、新村运动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产业,注重乡村文化内涵挖掘和环境治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逐步破解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为乡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城乡发展从建国之初的城乡二元结构阶段到2013年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发展总体上取得了进展和成效。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突出表现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突出短板。
  从全区来看,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村居民增收明显,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21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00.07亿元,2019年、2020年、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三年荣获“好”等次。我们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有差距,农业产业规模总体偏小、缺少“国字号”农业园区、农业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人居环境整治“下深水”不够;城乡公共服务还存在差距,乡村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着力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坚守底线任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中央提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守牢市委有关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大规模返贫三条底线的工作要求,扎牢筑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
  (一)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就是要在稳“面积”提“产能”上做足文章。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提升大豆和油料产能,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稻+”模式,发展“稻田+渔业”、中药材、“再生稻”提质增产。
  (二)筑牢耕地保护底线就是要在耕地保护、防止撂荒、监督执法下足功夫。强化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确保“良田粮用”。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开展“千年良田”项目建设。建立健全耕地“非粮化”通报、考核机制,实行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坚决防止耕地撂荒。对撂荒地一年以上的农户取消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格。建立耕地撂荒台账。探索土地集体托管、服务组织代耕代种等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加强执法监督。严格落实宅基地审批制度,坚持审批监管“三到场”。强化卫片执法,对2020年7月3日后,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建房一律拆除、复耕复垦并通过耕地质量验收。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监测环节,优化排查和申报程序,严格把握退出标准,实现应纳尽纳、规范退出;帮扶环节,根据监测对象精准施策,盯紧医疗保障和饮水安全两个风险点,及时发现和推动问题解决。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帮扶。落实好领导联系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资金、政策等向3个重点帮扶镇、7个重点帮扶村、9个市级脱贫村倾斜。推动脱贫户稳定增收。针对脱贫人口制定“一户一策”,充分利用项目、资金、生产要素等帮助脱贫户实现就业创业、集体资产、企业分红、要素入股、消费帮扶等多渠道增收。
      三、坚持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随着农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们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的发展阶段,结合区第三次党代会和城乡融合示范大会制定的发展目标,从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方面提出以下思考:
  (一)破解二元发展难题,形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推进机制
  第一,注重城乡一体规划,科学编制区域城乡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和西南地区城乡融合示范先行区定位,坚持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统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城乡功能,确保一张规划图绘到底。推动区域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布局水、电、气、路、讯等设施。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获取专业金融服务的便利度。
  第二,用好用足农业农村改革红利,形成“1+1>2”的改革成果叠加效应。统筹人、财、物等资源,围绕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等关键领域,推进各项改革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探索“三变+”等模式,推动“三变”促“三社”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叠加“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两项改革,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健康养老,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化解用地难问题。
  第三,推动城乡发展要素互联互通,形成互融互促发展关系。加快探索以工代农、以城带乡的融合发展新路子。完善本土人才回乡和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健全科教文卫体等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全面推进“三师一家”下乡服务;畅通工商资本下乡路径,鼓励投资适合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支持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等进入农业农村。
  (二)加快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第一,依托禀赋资源,整合资金构建大足“137”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是建设大足现代农业园区。以创建大足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启动现代农业加工园建设,集中打造川渝现代特色农业“高地”,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是打造三个现代农业示范片。东部隆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片,以石马镇、拾万镇、金山镇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片区为基础,打造以粮油、大足黑山羊、佛手、食用菌为主的西南地区现代农业试点示范。中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围绕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在棠香街道、龙岗街道、宝顶镇建设一批农旅文商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国际文旅名城后花园。西部大安现代农业园区,发挥大安园区农业产业集聚效应,在三驱镇、铁山镇、高升镇发展“稻+”、大足黑山羊、道地药材等产业,推动精深加工园区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平台。“7”是打造七大主导产业链。形成优质粮油菜、大足黑山羊、大足冬菜、雷竹、芳香、中药材、蚕桑产业产学研、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实现七大产业产值突破105亿元。
  第二,推进现代农业“五化”+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进现代种业立体化、农产品标准化、农资有机化、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农业机械化建设,构建大足现代农业体系,打造西南地区现代农业高科技试点示范。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大足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大足黑山羊、大足冬菜等农作物、畜禽和渔业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夯实智慧产业发展平台。完善农村地区电信网络5g建设,提档升级智慧黑山羊、智慧芳香、智慧蚕桑等产业,推动数字乡村试点高质量完成。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农文旅融合。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重视传统村落在振兴中的地位,修复和激活文化功能,结合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发掘地方风味、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资源,同时讲好大足的乡村故事,传播大足的乡村文化。实现产景融合发展,提档升级隆平五彩田园、棠香人家、老家·观音岩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实现农业既是产区、又是景区,推动形成“旅游+农业”,让农业穿上美丽的“衣裳”,让老百姓端上旅游的“饭碗”。突出节会精彩纷呈,办好“天下大足·醉美乡村”系列节会活动,统筹举办李花节、枇杷节、高粱节、荷花节、大足黑山羊节、冬菜开坛节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乡村节会,让大足一年四季“月月有看头,季季有精彩”,打造农文旅商融合示范。
      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大足版“富春山居图”
  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和条件,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的差异,维护社会健康稳定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农民热切的盼望,是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乡村建设的大事好事,既是“面子”,也是“里子”,既是民生,也是发展。
  着力提升场镇品质,突出污染治理和整体提升村容村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抓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先行区建设,强化污水治理。把推进厕所革命放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先位置,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农村常住人口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强化垃圾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强化农房整治。加大重点片区和一类村社建筑物、农房庭院生态化、景观化改造,打造具有大足特色的乡村风貌。加强村庄亮化,推动重点景区特色灯光展示,完善村内主要道路、广场晒坝和农房院落等群众活动频繁、人口密集场所的公共照明设施。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推动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加强基础设施的运营维护。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积极落实设施建设管护标准,推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
      五、聚力打造乡村治理示范,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城乡融合发展,更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农村社会大局稳定。在加强乡村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大乡村的软件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投入,深化文明创建,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
  第一,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破除“旧”的问题。移风易俗必须长期抓、持续抓,在思想上形成自觉、在制度上形成规范、在风气上形成氛围,真正以新风易旧俗。通过媒体阵地。探索利用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新阵地,抓住节假日等关键时段,讲述农民群众“看得见、够得着、摸得到”的事迹,做到“好人好事人人夸、歪风邪气有人抓”。抓好文化宣讲。我区是全国婚俗改革试点区县,目前也正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要通过“文化宣讲”“文化演艺”等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进田下地,面向农民群众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封建迷信。弘扬榜样力量。选树农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好家庭和好邻居、好婆媳等先进典型,用好乡镇广播电视、镇村公开栏、农村集市等传统宣传阵地,推动基层群众移风易俗,旗帜鲜明反对各种不良风气,不仅要风景美,还要风尚美,让文明风尚与石刻文化在大足交相辉映,成为大足城乡融合示范的精彩篇章。
  第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破解“散”的问题。当前乡村治理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散”字,“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要通过组织农民、发动农民,重塑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引领力、号召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强化党建引领。持续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通过积分制、乡村治理评选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最大限度发挥村民力量,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化解矛盾纠纷。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用好“龙岗巡防”“三力七单工作法”“两室教育”“三级综治中心”等经验做法,推广“胡中富人民调解”“文化遗产检察官”等典型案例,形成乡村治理“大足经验”。加快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第三,激活治理内生动力,化解“人”的问题。抓住人才关键,厚植文化土壤,全面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构建人才机制。建设优秀基层治理队伍,完善基层干部培养培训制度,将派驻、培养、挂职锻炼等方式统筹结合起来,多渠道引流人才开展乡村治理工作。实施人才回流。引导和支持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用好乡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退休还乡人员。培育乡村文化。坚持以文化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文化氛围。
  勠力同心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上,一方面突出内部协同,形成全区上下“一盘棋”;另一方面注重外部协同,加强与上级部门和毗邻区县的沟通交流,推动大足城乡融合示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区农业农村委 黄克成

终审:罗怀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

大足网服务 | 大足简介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2013-2021 txdzw Co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杨廷端(重庆名豪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 邮编:402360

渝ICP备13007121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